从小到大我最怕看见母亲失望的眼神,在外工作的这些年,我从未向她吐露过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因为我觉得她已经足够可怜了。
小时候,家族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母亲因为生了两个女儿备受冷落和羞辱,经常躲在卧室里哭。她是憋着劲,咬着牙把我们养大的。她经常训斥我们:“你们一定要出人头地,为我争口气!一定要证明,你们就是比所有的男孩都强!”所以我不断的要强,不允许自己后退,仿佛母亲的眼神就在背后凶神恶煞的盯着我。
看《原生家庭》这本书时,我数度落泪。在心里我终于可以轻轻的对母亲说“妈妈,我明白你内心有多痛苦,但是请不要把您的压力和痛苦转移给年幼的孩子。”
而且我终于明白,自己性格中的冷漠、孤僻原来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父母的一些言行在有意无意之间对我造成了影响。我仿佛看到躲在被窝里偷偷啜泣的那个孩子,她内心孤独无助,我多想去抱抱她,告诉她不要害怕,你并没有什么错,你不必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也不用因为养育之恩而无底线的谅解他们。只要你愿意改变,就能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成为更好的人。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说:“消除父母对你的负面影响,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释放,隐藏多年的自我亦会得到解放,你将找回自己本应成为的那个富有爱心,独一无二的人。”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在情感方面著有多部畅销著作。她的这部作品《原生家庭》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强力推荐该书,声称“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
这部《原生家庭》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和父母决裂,而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尽力去修补儿时遭受的不良影响,别让父母的阴影影响自己一辈子。
该书的结构很清晰,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告诉我们“有毒”的父母都有哪些类型;第二部分则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了一些有效策略,帮助我们摆脱父母的阴影,重获新生。
一、父母通常会使用哪些“毒招”
《原生家庭》中列举了有毒的家庭模式:不称职型、操纵型、言语虐待型、身体虐待型、酗酒型和性虐待型。其中身体虐待型、酗酒型和性虐待型家庭很容易辨别,也能轻易得到社会的救助。那些经常喝醉酒打骂孩子的家庭、有猥亵行为的家庭肯定是不健康的,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但是不称职型、操纵型和言语虐待型的家庭则很难用社会标准来鉴别。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一方面在心理上遭受着荼毒,另一方面却很难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和同情,甚至可能当事人都没有察觉到自己遭遇的性格和社交问题是缘于父母的影响。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如何鉴别这三种类型的家庭模式。
1、不称职型父母
这种家庭的典型模式是:父母的生活态度消极,不能成熟的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常常需要年幼的孩子扮演家长的角色,父母反而需要孩子的安慰和帮助才能继续面对生活。
这种模式下的父母一般没有对孩子造成明显的伤害,但是却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孩子没有享受到无忧无虑、可以随意嬉戏玩闹的童年时光,因为过早背负起家庭的责任,他们内心缺少爱和关怀以及自我价值感。成年后他们也许会成为工作狂,从工作中寻求价值;也许会成为感情受虐狂:从爱人那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2、操纵型父母
关于这种类型,苏珊在她的另一本著作《情感勒索》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就是那些“以爱为名”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私欲的父母。如果你遭遇过逼婚,肯定会熟悉这种类型的父母采用的伎俩。
每逢春节,父母是不是召集七大姑八大姨来给你介绍对象了?
是不是经常打电话向你报告:“邻居家的大毛、小毛都结婚了,生孩子了,有二胎了。”
是不是曾经威胁过你:“再不结婚,就是对父母不孝,以后都不要回家了!”
这就是操纵型父母常用的手段:联合阵线、消极比较和病态化。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逼婚的父母都是操纵型父母。真正的操纵型家庭会无休止的想要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拒绝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拒绝给孩子独立和自由。我们所说的妈宝男就是这种类型家庭的受害者。
3、言语虐待型父母
言语虐待型父母更具有隐蔽性,也很难获得相关机构的监管。
我们小时候淘气时,可能都受到过父母的威胁“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我们往往因为害怕,会哭的更严重。孩子的内心很纯粹,大人的一句玩笑话就会当真。
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等进行攻击和贬损了。孩子长大后就会极度缺乏自信,并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重获新生
1、正确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不需要去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亲人,他们必须为自己犯过的错负责,而不是年幼的你!”
即便你的父母当初有充足的失魂落魄的理由,他们用酒精麻醉自己,通过打骂孩子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但是无论如何,作为成年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没有责任为父母背负过错。
2、认清观念对行为和感受的影响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采取不同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的差异。而很多观念来自于家庭的影响。
比如书中提到的“共依存型人格:将拯救受助者为己任,总是和有酗酒、家暴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陷入感情纠葛,总是幻想着自己的善良、爱心可以拯救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当事人遇人不淑,而是受到不健康家庭的影响。他们总幻想着能够改变过去,拯救有不良习性的父母,因此会寻找同样落魄受困的配偶作为替代品,却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想要改变这种行为,我们需要质疑并发现那些隐藏在脑海中的错误观念,转变观念从而扭转行为模式。
3、进行自我界定
被操纵型父母掌控的子女,即使结婚后也很难界定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很难“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们必须认识到父母和自己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彼此拥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很多时候面对父母的咄咄逼人,我们内心往往有强烈反抗的声音,但是无法表达出来,害怕伤害父母的感情。苏珊在《原生家庭》中教我们一种有效的回应方式——非辩护性回应:即通过温和的不带情绪的语言来声明自己的立场。
比如你可以将“你说的不对,贝类对你不好”换成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的看法恰好与你不同,我觉得贝类对你不太好”。这种建议性而非指责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4、停止自我惩罚,释放自己的情绪
作者苏珊说,“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心中的愤怒和悲伤比普通人更多。“
但是成年人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迫于外界的压力,女性通常会压抑内心的愤怒尽量使自己的表现优雅得体,而男性则会压抑内心的悲痛让自己表现的像个“男子汉”。
如果内心的情绪没有有效的发泄途径,人的性格就会变得抑郁和狂躁。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无意识的将这些负面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我们不需要为对父母发泄怒火而感到愧疚,更不要认为悲伤痛哭是软弱的表现。只有倾倒掉内心的垃圾情绪,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内心住着的那个小孩,给他拥抱和安慰,告别过去,重获新生。
5、与父母对峙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惩罚和报复,而是为了克服内心的恐惧,坦白内心的感受,对双方的相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走出这一步也许会异常艰难,但是想要得到彻底的治愈,这一步不可缺失。
《原生家庭》中推荐我们采用面对面或者写信的方式进行对峙。
写信是相对好操作的方法,通过书写,你可以理智、客观的表达对父母的看法,自由的抒发内心的情绪。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笔,书中有一个模板可以套用:即按照以下部分编写:你对我的所作所为(客观描述);我当时的感受;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我现在你对的要求。
如果选择面对面对峙,则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精心安排。面对你的陈述,他们可能会矢口否认、激烈指责或者消极应对。你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作者苏珊在书中为这几种典型反应提供了应对方式:
矢口否认:“根本没有这种事”
应对策略“你不记得不代表事情没有发生过”
激烈指责:“这都是你的错”“想一想我们为你付出的一切”
应对策略:“我不会为你曾经对我做过的事情负责,你们为我做的一切无法补偿曾经带给我的那些伤害”
消极应对:“我已经道过谦了”“我已经尽力了”
应对措施:“我知道你当时也很艰难,但是我想要你明白,你曾经的所作所为伤害了我。”
对峙的结果也许没有你预想的那么美好也没有你担心的那么糟糕。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关键性的胜利。只有直面现实,从过去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朝着新的方向前行。
只有修复了千疮百孔的心,我们才能重新获得爱的能力。原生家庭可以决定你的出身,但不能掌控你的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倾诉对父母的复杂感情,《原生家庭》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打开心结。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去选择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爱自己并爱孩子,将健康的爱传递下去。
本文作者来自朝闻道社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