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栏目简介:
网上书单泛滥,但很少有让人满意的,多是罗列基本信息、复制黏贴官方简介的凑数之流。好的书单应该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看?它涉及哪个我可能感兴趣的议题?我会从阅读中获得哪种认知升级?它曾经给阅读者带来哪些改变?
一直想写有态度的、真正让人心动的书单,所以开设了深夜书单栏目:亲爱的,如果不知道看什么书,不如让我每个月为你定制一个阅读方案吧。
历史书单:
这5本书曾经帮我度过迷茫期
文 | 李小墨
这是深夜书桌的第03个书单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总觉得春节后的三月才是一年正式开始的时间。
公历的新年虽然年份的数字加了一,但是春节没到都不算过年;可是春节真到了,主题却是吃喝玩乐,其他事都被按了暂停键,只要元宵的汤圆还没吃过,这场狂欢就没有结束。而三月,年彻底过完了,上班的上学的终于可以安心开始学习工作,找工作、换工作的也都差不多安顿好了。
三月,再没有什么借口,我们该开始全力以赴的努力了。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我觉得正是砸碎过去,重塑自我的好时候。这6本书曾经帮我度过迷茫期,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并且真心想要改变,它们是我送给你的一副猛药。
本期书单主题:改变。
1.从今天起,不再抱怨
推荐书籍:《不抱怨的世界》
改变先从戒除抱怨开始。
很多人觉得抱怨无可厚非,其实在看《不抱怨的世界》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抱怨对生活的侵蚀。
我也曾以为抱怨式的倾诉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但最后却发现倾听者的响应、认可、声援,不仅无法让我平复,还让我的不满成倍地爆发。每一次尝试之后,我都会更加委屈,更加不满,更加不快,更加认为自己有理。
这本书让我从心底里鄙视抱怨的行为:抱怨纠缠于现状,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抱怨于事无补,却特别消耗精力。
很多时候,抱怨不过是目的,抱怨是伪装,人们抱怨的时候,其实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更为隐蔽的动机。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部分,是对抱怨动机的分析。
抱怨主要有五个动机,寻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获得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看透抱怨背后的把戏,深刻和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抱怨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戒除抱怨。说实话,抱怨就像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深恶痛绝,但从自己口中发出的时候,却浑然不知。
这本书里还有帮你戒掉抱怨的方法,痛下决心并且坚持一段时间后,我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深刻改变。
欢迎来到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之前写的读书笔记文章链接:《当他们抱怨的时候,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2.从今天起,不再拖延
推荐书籍:《拖延心理学》
拖延,是万事蹉跎的罪魁祸首。对自己不满意的人生,大概就是焦虑,拖延,更焦虑,更拖延的恶行循环。可是拖延不是我对自己说一句,“你不能再拖延了”就能戒掉的。如果真这么简单,就没有那么多人一边责怪自己的拖延,一边屡教不改地拖延了。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根源,也只有了解这些根源以后,才能反过来控制拖延行为的发生。《拖延心理学》没有仅仅把拖延看成是懒惰,因为对有些人而言,拖延更接近于一种心理障碍。
在《拖延心理学》描述的“拖延怪圈”里,我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人的日常状态,突然一下子就清醒了,一幕幕是多么荒唐又多么真实啊!
刚定下目标或者明确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这一次我要早点开始”,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并不愿意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了,你有点焦虑了,所以你告诉自己:“我得马上开始”,可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
接着,不详的预感取代了乐观的情绪,你已经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开端了,回顾浪费的时间,你意识到已经不可挽回了。你开始做其他事,整理书桌、整理房间、看书,那些不那么重要或者不那么急的事情,你安慰自己“至少我完成了一些事情”。电影、朋友、运动,也许你努力自得其乐,但未完成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你无法享受其他事情了。
你还希望别人不知道你的窘境,撒谎或制造取得进展的假象。
你会试着乐观的告诉自己:“还有时间”,但你负疚、担忧、厌烦。你觉得自己有问题,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懒惰、不够自律、没有自我约束力、执行力差、效率低。
然后就到最后抉择的时间了:做还是不做?
你也许选择放弃,挣扎着做一件事太痛苦了,你可能还会想反正付出任何努力,也没办法取得我当初要的结果了,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你会选择背水一战,做点什么总比什么也没做的好。开始行动之后你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进行,要是早点上手就好了。当你剩余的时间不多了,你只能跟时间赛跑,对自己的要求降格为:把它做完就好。
不管做还是不做,你都会暗下决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了。
把拖延作为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原本的评价体系中表现得好等于能力强,但拖延打断了表现和能力之间的等号。
拖延者的心理策略是:我表现得不够好,不是因为我能力差,而是因为我没有全力以赴。我的能力是大于我的表现的,平庸的表现是因为最后阶段的时间局促,如果早点开始或者给我更多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这么一来,表现看起来就不等同于能力了。
但不过自欺欺人罢了,没有变成实力的潜力,永远只是潜力而已。
如果你也是被拖延纠缠的困兽,《拖延心理学》是我看过的最适合的书。
从今天起,管理自己的时间
推荐书籍:《奇特的一生》
时间管理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因为它真的很重要。
时间管理是可以习得的,但并不容易,就像彼得·德鲁克说的:“要将一个人的洞察力转换为工作效率,必须经过艰苦、系统的训练。”从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到能完美地管理时间,中间道阻且长,所以要做好不断试错、调试的准备。
这次介绍的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写过读书笔记。它不同于其他时间管理的书籍,它是成书于1974年的苏联小说,还是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却是时间管理领域久盛不衰的经典书籍之一。
如果说时间是一头难驯服的野兽,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那个驯服了时间的男人。
这位苏联昆虫学家,从26岁时就开始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每天都记录和核算时间使用情况,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年一总结,精确到分钟,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26岁之后每一年的每一分钟是怎么花掉的。
普通人可能无法像他一样完美的使用时间,但他的一生却传达给我们关于时间管理最有价值的那些理念。
比如,管理时间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用掉的。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时间消耗情况,一方面了解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的时间,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沿着能力边缘,更合理地安排自己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基于诚实客观的时间记录,砍掉花费多、产出少的时间支出。
比如,把小块的时间利用起来。
柳比歇夫细碎的时间掌握了几门语言。但我们却不把小段的时间当时间,我们像一个挑剔的食客只选取肉质最好的部位一样,只使用精选的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觉得只有不受客观因素干扰的长时间才能用来完成事情。
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当只有十五分钟、半个小时、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我都觉得自己没时间的,因为我觉得这点时间做不了什么事。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小段时间做不了事”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对于时间的这一错误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时间利用效率。
昨天逛宜家,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没买大件,除了两条地毯和落地灯,其他都是30块钱以内的小东西,结果结账的时候好几百块钱,我不敢相信,付完帐之后默默核算了一遍,一分钱都没多。
熊猫先生笑我:你看着没多少,积少成多也是很可怕的。我心头大亮,是啊,小钱不当钱,所以总存不下钱,每个月都月光;小段时间不当时间,所以每天工作之外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多少宏伟目标都扑街。
你多久没有全力以赴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如果做到极限,你一天可以做多少事?一年可以达成多少目标?五年,十年,一生呢?
这本书之前也写过读书笔记哦,这是文章链接:《人人都想成为安迪,不如从跟她学时间管理开始》
从今天起,管理自己的精力
推荐书籍:《精力管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全天候运转。其实时间管理本身就应该包括精力管理,但有太多人忽略这件事情了。
很多人把时间管理,理解为尽可能地延长每天用于实现目标的时间,但就算高效如柳比歇夫,最高纪录是1963年全年两千零六小时三十小时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纯工作时间也只不过五小时二十九分。
从小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类故事的戕害,受的教育一味强调刻苦、用功。我相信人可以靠意志力坚持很多事,我很晚才开始有精力管理的意识。
我后来才发现,靠意志力勉强身体去坚持很难,用好的身体状态去影响精神状态却很容易,身体状态佳的时候,人不仅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判断更理智,更有创造力,而且更乐观、更自信、更有决断力。
忽略对精力管理的结果是灾难的,事实证明熬夜到三四点,觉得第二天还可以生龙活虎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让我警醒的,是一位每天学习到深夜却成绩不好的女同学,她出了名的用功,但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后来想睡的时候却睡不着了,最后听到她的消息,她被神经衰弱折磨得两眼凹陷。
提高时间利用率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精力一味消耗,没有及时补充,无异于杀鸡取人,得不偿失。
真正的时间管理专家绝对不会忽略精力管理。有些时间花费是耗费精力的,有些时间花费是恢复精力的,同时精力有充沛的时候,也有低迷的时候,精力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应该安排难以程度不同的工作。柳比歇夫深谙其道,一累就去休息,从不开夜车,以恢复精力。
《精力管理》的价值是,把这个问题单独拎出来,系统地说明,引起人们对精力管理的重视。如何进行精力管理?这本书会告诉你详实的答案。
从今天起,努力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
推荐书籍:《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是畅销书里的一股清流,因为作者采铜有心理学学术背景,所以他的文章既不是经验之谈,也不贩卖身边人的故事,而是有学术依据又通俗易懂的观点。他把自己的写作区别于“热点写作”“情感写作”,称之为“知识型写作”。
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有洞察力,即使是我原本也持有的观点,他知识之扎实,思考之深刻,视角之独特,仍然让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
他从时间、选择、行动、思维、才能、成功六个方面来回答“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曾经专门写过读书笔记,这里是跳转链接:《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 ,来介绍内容和阅读收获,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这次想说的是书名里的“精进”二字,这是这本书最珍贵的理念。对于个人发展,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固化思维,认为智力和才能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另一种成长思维,认为能力是发育的,努力可以让你更擅长某件事情。精进就是典型的成长思维。
即使一开始很笨拙也没有关系,只要我在不断突破,不断精进,终生不竭,就可以慢慢成长为自己这个领域一个很厉害的人。而大多数人慢慢走向平庸的原因,就是只在学徒期努力,然后就待在舒适区,止步不前,不再成长。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听过很多道理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推荐的这些书真的能带来改变吗?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不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知道得还不够多,不够透。
我一直相信,行为的改变是从观念的改变开始的,深入透彻地了解一件事,内心真正信服一件事,才会认真把它付诸行动。而只有知行合一,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力量。
我是小墨,这期的书单就是这样了。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粗来,每月围绕主题,开一份高质量书单。
网友评论
即使一开始很笨拙也没有关系,只要我在不断突破,不断精进,终生不竭,就可以慢慢成长为自己这个领域一个很厉害的人。而大多数人慢慢走向平庸的原因,就是只在学徒期努力,然后就待在舒适区,止步不前,不再成长。”这段话戳痛了我的软肋,感觉自己现在就一直处在学徒期,虽然不停地尝试,也在某些方面下功夫,但是无法长久的坚持,更是不敢于不肯于花心血去尝试。举个例子,读研这两年,老师没项目,我基本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自学编程,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处于对基础的学习阶段,接触不到高级知识,很着急,也很迷茫,不知道那些开发大牛是怎样的练成的,但并不花时间通过看视频、论坛来增长见识,因为觉得里面的东西太难太繁杂了。再比如这段时间写论文,一直觉得自己写不出来,一直就托着,不肯去真正动脑子将论文核心研究透彻。无论是学编程还是写论文,我都将自己困在舒适区,不肯突破,这才造成我一直无法提升个人能力。我想我不得不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