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赵慧平 王玉辉 王金城

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赵慧平 王玉辉 王金城

作者: 学习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21:33 被阅读0次
    到“微信读书”上找作文书,结果找到这本,还是比较系统,对作文了解更进一步,写作也比之前更有思路了。

    证明性的词句:

    1,历史雄辩地证明

    2,正因为……

    3,可见,一个人抛开诚实,有时并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有时会涉及国家和民族的信任危机。

    观点即是作文标题,应该是一个判断句。下一定义。

    如:自信是一种坚持的力量。

    审题时,要将题目、导引材料、启发提示语联系起来进行解读,深入理解,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哪些事物或现象是属于事件(时尚)的表现,

    提示式方法,也就是高度概括具体事实的核心内容,浓缩成为与观点直接密切相联系的一个语句,甚至只是句子的结构成分。提示式方法的外显形态,一般由“谁”、“做了什么”两个要素构成。

    采用提示式方法表述事实,一般是同时连续推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例外的情况颇为鲜见。例如,下面的两段文字:

        ①在我们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堪称弄潮儿的青年英杰有很多。下西域的班超,抗金兵的岳飞,举义旗的李自成,是时代的弄潮儿;慷慨赴死的谭嗣同,蹈海醒民的陈天华,仗剑去国的秋瑾女士,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像李世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这样的开国君主,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

        ②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历史发展史册如实记载的每一页,都昭示着这样的道理: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无不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的人。孔子、莎士比亚、贝多芬之所以被千秋传颂,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陈胜、华盛顿、孙中山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毕昇、爱迪生、爱因斯坦之所以被永远纪念,是因为他们在科学领域为人们奉献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

    运用提示式方法,通过有限的文字涉及众多的具体事例,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首句提出基本观点,接下来的三个分句显然是排比句式,而每个排比的分句中又有句子成分的排比。由此不难看出其可学可用的益处所在:①明显增加了论据数量,扩大了涵盖范围;②使内容更丰富充实,强化了对论点的证明力度;③语句大致整齐,节奏感明显,语气贯穿,意脉联通,有气势,有文采。

    议论类文章必须要将事理议论得具体、深入、精辟的最基本、最需要、最应追求的实际目标。

    所谓论证,通俗地说,最为主要的就是写分析语,一般是在表述事实论据与引用理论论据后,顺势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构筑起联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梁。在分析阐述中,或辨是非,或断得失,或论肯否,或挖根源,或说危害,或找联系等,完全任由写作者视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这里,仅举例解说几种常用的说理方法。

    诠释法是指对观点中的核心概念或文章的论题,或基本概念进行具体解释说明的方法。这些概念是议论类文章写作的奠基点、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之所在,理当被咬文嚼字地分析清楚,使之与其他相同、相近、相关的概念彼此明显区别开来,造成确定而明晰的印象,以便确立观点、列举事例、进行论证时不混淆、不游移、不偏离,能够沿着既定的明确目标迅速推进。

    采用解释法——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方面的特点,通过简要的注释加以说明,或通过词语释义来解释事物或事理。例如,《量力而行,才能阔步坦途》中的一段文字:

        凡事当量力而行,关键在于对“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与准确的衡量。“量力而行”的“力”不仅仅是指肌肉发达所显示出的力气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指能力——能够做好某件事、某项事业所理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如知识、经验、人脉甚至天赋等。蔡振华因为自己有着在名师指导下进行基础训练的长期经历,有着参加世界大赛的丰富经验,有着对国球运动的深刻理解,所以主动请缨,担负国球总教头的重任——这就是量力而行。

    采用解释与举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解释核心概念中的“力”,给人留下明确而清晰的印象,从而为接下来具体阐述“为什么要量力而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读者的认识与理解。

    (2)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观点的正确性,使读者信服的论证方法。简单一点表述,它就是采用辩证思维来讲道理,论是非。

    例如,《忠言何必逆耳》一文对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人认为,只要是“忠言”,自然利于行,管它逆耳不逆耳!其实,“忠言”作为一种教人改过、催人奋进的言论,同“逆耳”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历史上,既有直言进谏的魏征,常常使唐太宗听得暴跳如雷;也有与齐王娓娓谈论的邹忌,使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忠言。“忠言”之所以有时“逆耳”,除了听者的不觉悟、不虚心等因素外,恐怕不能说言者没有责任。有些人常常在“忠言”与“逆耳”之间画等号,以为既然是“忠言”,“逆耳”也就在所难免。你若听不进去,就搬出“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其实,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进言者应当首先设法使对方听得顺耳,而不是“逆耳”,甚至火冒三丈。

    析事理周密,用语周全,实质是写作者认识问题深刻,能够辩证思考的结果。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写议论类文章分析事理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使论点得到全面、深刻的阐述。这段文字,具体分析“利于行”的“忠言”与“逆耳”、与顺耳之间的关系:“忠言”虽“利于行”,但不顺耳,起码一时难以“教人改过”,而顺耳则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在分析“忠言”之所以“逆耳”的原因时,使用限制语“除了听者的不觉悟、不虚心等因素外”,就使得“言者”有“责任”的看法得以站得住脚跟。

    (3)因果法

        因果法,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观点正确性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能够把事理说得透彻,使论证有力,逻辑性强。例如,《韧性的战斗》一文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凡“不正”的事物而能逞威风,大抵都有一股不甚容易对付的“柔劲”。正像“习惯”成为“势力”一样,其顽固性是不容低估的。有人将不正之风比作一座“橡皮山”,对它单是碰碰是无济于事的,弄不好,反倒会被它“弹”得远远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愚公精神,对这座“橡皮山”搬挖不止。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得有一股韧劲。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揭示出这种必然的关系,也就自然地阐述了事理,明辨了是非。在这段文字中,“‘不正’的事物”“都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写作者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能够考虑到事物的正面,还能够考虑到它的反面;不仅能够分析到人们容易关注的一面,还能够分析到人们容易忽略的一面,才能使基本观点得到充分而深刻的阐述。有些议论类文章常常说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甚至失之于偏颇,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写作议论类文章善于辩证思考,努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在。

    第三节 两大文体结构学习策略

        “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是古人对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有物”是指要有生动、充实的内容;“有序”则是指要有清晰、严谨的结构。结构,通常又称为谋篇布局,其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进行通盘考虑,对材料、观点等内容要素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主次地组织与安排,使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起来,建构出一个紧密、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具体说来,文章的结构又分为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外部结构,是指文章各个部分的先后顺序,包括开篇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内部结构,是指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思路的内在逻辑的体现,在叙事类文章中体现为叙述的线索,在议论类文章中体现为论述的脉络。

    谋篇布局是整个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文章内容与意义的基础,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结构有如人体的骨骼,人若没有坚实、匀称、完整的骨骼,那么血肉也便无所附丽,灵魂也便无所寄托,人也便无法成为一个体征健全者。

    三、议论类文章主体结构学习策略

        与叙事类文章的结构类型相比,议论类文章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抽象(或逻辑)因果关系,其特点是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文章的主要依据。从内在逻辑来看,议论类文章整体使用频率高、有用有效的是总分式结构形式,一般是首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围绕这一观点设计若干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这种整体总分结构的本论(即主体)部分的构成,最为常用的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三种结构类型。

    述,就是并列式结构。这是很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的结构形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说明性文字,行文自然,最为简单易学,也最适合快速成文,因而应将其作为首要学习、掌握的结构形式。例如,《谈意气》一文的写作提纲:

        总论:“意气”的三种解释,涉及人生的三大问题,需要我们年轻人做出正确的回答。

        本论一:精神面貌要意气风发。树立远大志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积极进取,谱写青春的优美华章。

        本论二:交友要意气相投。与情趣高雅、志向远大者结交,交到的是良友益友,近朱者赤。反之,交到的是俗友,甚至是损友,无益甚至有害。

    本论三:处事要避免意气用事。意气用事,轻则会误事,造成不良影响;重则甚至会铸成人生大错。

        结论:(从略)

        围绕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所涉及的“精神面貌”、“交友”与“处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考,将这三者作为不分主次的平行并列的关系进行处理,思路清晰而合理,结构自然而严谨。

        在学习与训练中,有几个细节应当给予注意:一是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点(又称基本观点),理应用一个具体而完整的语句(一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长句或一个复句)旗帜鲜明地表述出来,一般是将其置于首段的末尾位置,使之醒目。二是正确理解“并列”的内涵,各部分意义上的关系是同等并行的,例如两项重要性,三种危害,四个原因等。三是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以三个分论点最为适宜;用以表述分论点的语言应该简洁有力,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为好;分论点的表述应尽最大可能直接扣住或间接暗示作文试题文本的关键性词语。四是各个表述分论点的语句应尽可能保持结构的大致整齐划一,一般是将其置于每段的首句,以期引起注意。五是合理安排各部分的顺序。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各个部分之间可以互相置换,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又应该按照相应统一的标准或某种意义的分量进行排序处置,或由轻到重,或由小到大,或由缓到急,或由整体到局部,或与上述情形相反。而各部分的位置一旦确定,则又产生不可互换性,否则,议论说理的逻辑力量将因之受到影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列式结构中的若干分论点,都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关联的。换言之,它们一般就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绝对不可将一个论点数次使用便自以为就是“并列关系”。

    2.层进式结构

        围绕所要证明的基本观点或论题,设计具有逐层深入关系的若干层次(即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就是层进式结构,又称递进式结构、推进式结构。层,这里是指议论类文章的各大部分;逐层深入,指各大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是步步推进,使论证渐次深入下去。这是议论类文章的重要结构模式。它的优点在于形成步步发展的阶梯式论证,犹如一根链条环环紧扣,使阐述的内容逐层推演,渐次深入乃至深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例如,这样一个《谈意气》的写:

        总论:意气用事是魔鬼,是魔鬼就要铲除它。

        本论一:意气用事,是指只是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或偏激的情绪处理事情,缺乏应有的理智,如日常生活中遭到家长的批评就离家出走等。

        本论二:一个人意气用事,轻则误事,重则可能触犯法律,走进高墙。

        本论三:一个领导者意气用事,轻则影响工作,重则铸成大错。

        本论四:一个国家或民族意气用事,轻则影响整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重则造成灾难。

        结论:(从略)首先对核心概念“意气用事”作出具体的解释说明,解决了“什么是意气用事”的问题,使读者获得确定而清楚的理性认识;接着围绕“意气用事是魔鬼”这一基本观点,从“一个人”、“一个领导者”与“一个国家或民族”三个角度进行议论说理,解决了“为什么说意气用事是魔鬼”的问题;最后(结论)阐述如何避免“意气用事”,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三个部分前后紧密衔接,顺势而下,文意不断递进。

        这种结构模式,实质上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序进行谋篇布局,最适用于对事物进行综合的、深入的分析。在论述顺序上,这种结构可具体、灵活地表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好—为什么好—怎样才能做到好”,“错—为什么错—怎样才能避免错”等等,但其核心部分在于分析问题,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采用层进式结构的前提,是对事物或问题有总体的把握、透彻的研究与理解。在确保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各分层次在意义上不能是平列并行、同等并重的关系,而是一个比一个深入,向前向深发展,文意不断递进。层与层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前提,而后一层次则是前一层次的延伸。如此论述,才能使论证深化,议论的道理深透,富有逻辑力量。二是各层次的排列顺序要讲求逻辑性,必须按照“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环环紧扣,依次推进。“什么是”,主要回答类别与性质等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与目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是单向探究,但最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以便增加议论说理的严密性与深刻性;“怎么样”,主要是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3.对比式结构

        围绕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设计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意见等)加以比较,或者用一个事物(或意见等)来烘托另一个事物(或意见等),由此形成的组织安排就是对比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往往在于本论由两大板块构成,易于整体谋划、通盘考虑,或一正一反,前后两个部分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比较,或一主一从,在比照中形成转折补充等,会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楚而严谨。例如,这样一个《谈意气》的写作提纲:

        总论:交友要讲求意气相投,尤其要注重“意气”的志趣即志向与兴趣的真正契合,因为兴趣有雅俗,志向分美丑。

        本论一:兴趣高雅契合,如书画鉴赏,是良友,相互切磋,陶冶性情。兴趣庸俗投合,如吃喝玩乐,是俗友,虽有快乐却于陶冶性情无益。

        本论二:志向美好契合,如立志自学成才,是益友,相互激励,携手前进,将会谱写出人生的美好诗篇。志向丑陋投合,如发誓投机钻营,是损友,近墨者黑,臭味相投,将会逐渐堕落,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结论:(从略)

        本论的第一个部分安排“高雅”与“庸俗”形成对比,阐述不同的“兴趣相投”对性情的不同熏陶;第二部分组织“美好”与“丑陋”进行比照,阐述不同的“志向相投”对人生的不同影响。文章的结构显得很清楚,合理而紧凑。

        采用对比式结构,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二:一是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概念归属必须对等或相同,例如“优与劣”、“正与误”、“成与败”、“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二是本论一般是安排两大部分进行对比,但最好还应考虑两大部分的局部也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

        应该指出,上述三种结构形式实际上并不能截然区分开来。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种形式在局部上都可能有总有分,有并列也有递进。并列式中的每个分论中往往也要在适当的地方作出总结;而递进式中的有些层次的内部关系又可能是并列的。总之,对各种文章结构方式的抽象概括,一般都带有相对性、不完全性,因而决不可将其视为万能的模版机械地去套用。

        必须注意,有些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想出一个观点、三个实例,可能再加上开篇的大排比,便匆匆动笔,而不去考虑怎样列出提纲,确定出主体部分的递进关系或对比关系、并列关系。其实,这绝不是因为时间促迫所致,而是不良的写作习惯在作怪,认为“观点+实例+排比”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足矣”,大可不必耗时费力地去罗列提纲,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地考虑其内在逻辑关系。如此浮躁的写作心理,非作调整不可。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列好提纲,能够将审题、立意、结构、选材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下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能够使写作思维始终清晰顺畅,结构严谨,避免走走停停,甚至折返重来,写作时间将会更加宽裕从容,收效将会更好。

    ——高考命题作文解读

    对单一材料,重在把握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注意材料的倾向性;对多则材料,重在分析材料之间的异同及关系,抓住内在的联结点,由此选择立意角度,提取观点。

    的道理完全吻合。导引材料就是用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所举事例要尽可能与导引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完全吻合。

    3.分析与辩证

        联合式题目的审题,因其并列的概念都有着某种关系,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要以哲学的眼光来解读题目,用辩证思维来解剖事物的二元关系,切忌绝对化,不能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一旦确实把握了题目所蕴含的关系,便应采用填补、引申等方法继续审题,直至终结。例如,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卷)的审题,应先弄清两个不同意思的概念并列组合显示的是何关系:一上一下,一远一近,一眼一脚,一静一动,紧密关联,含义存在着对立关系。接着分析概念的含义:“脚踏实地”是“形容做事踏实认真”,这很好理解;“仰望星空”却需颇费思量,因为它具有比喻意义:“仰望”含有“关注、心中怀有、朝着高远处观看”等意蕴;“星空”则喻为“美好境界、远大目标、宏伟理想”等;其整体意思是“志存高远、胸怀远大、放眼未来”等。由此可知,命题意在启发写作者辩证思考双方的关系。再经填充完形后形成明确的基本观点或完整意思,便会很容易地由此起飞,进入广阔的联想空间,进行富有哲理的严肃思考与发问:“仰望星空有何意义,脚踏实地有何意义,二者有何关系,又该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等等。这类问题一旦得到正确回答,那么立意角度与基本观点等,也便萦绕脑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踏实行事”;“脚不踏实地,怎能到远方”等等。

    所谓联系,这里是指将理解题目自身与阅读导引材料、启发提示语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审题。命题作文试题,有的只有题目与作文要求两个构成要素,有的则包括此外的三个或四个要素。面对如此情形,审题时固然必须紧紧盯住题目,逐字推敲,整体观照,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试题文本所提供的导引材料、启发提示语,而要将这两个方面的读解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题目有虚指时,更应加强这种联系。因为导引材料的作用就是为着引出谈话中心,是写作者思考的基础,激活思维、写作成文的起点;而启发提示语的作用则是意在帮助写作者跳出导引材料的框框,思维活跃,立意多项发散,拓展选材空间。

    写议论类文章的目的是要以理服人,应该尽可能将思想观点传达得直接、明确而迅速。

    写议论文要符合事实论据要写得简明扼要、突出论点所需部分的要求。

    一、以叙代议“四不像”

        这类“四不像”文章,写作者自己认定写成的是议论类文章,基本构成模式是:“议论文题目+开篇引用导引材料+主体列举事例与阐述+结尾议论抒情表态”。文章的题目,或冠以议论文文体标志字样,如“××××的启示”,或直接表明观点,如“变通才能人生之路通”等,制作的题目尚属可以;开篇一般是二百多字的篇幅,概述或基本抄录作文试题文本所提供的导引材料,提出问题或亮出观点;主体一般是四五百字,讲述一个故事,如古人如何“诗意地生活”,或好友如何“戴有色眼镜看人”,或本人如何“没有量力而行”,以此印证观点或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最后以百十来字进行议论抒情,收结全篇,也基本符合议论类文章结尾的设计要求。问题出现在开篇与主体,对于导引材料与事实论据,不是按照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写作要求对之进行概括提炼,简明扼要且带有政论色彩地强调表述论点所需的部分,而是基本按照记叙文的叙事方式进行表达,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写得具体生动,有时甚至还很细腻曲折。于是,文体特征模糊的问题也就由此而产生:以叙代议,喧宾夺主,改变了文章的目标指向与议论性质,致使“文”不对“体”。

    二、材料堆叠“四不像”

        这类“四不像”文章,写作者也确实试图写出议论类文章,基本构成模式是:“题目+开篇提出观点+主体三个事例与三两句评论+结尾议论抒情表态”。题目,或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如“托尼成长的启示”,或显示观点,如“舍与得,辩证的人生艺术”;或显得中性,如“托尼那些事”,“大筐与小筐的选择”,有的不错,有的尚可。开篇开宗明义,亮出观点,是议论文的典型写法。主体一般列举三四个事实论据,用百十多字叙述一个具体事例,也算叙述得简明扼要,但同等笔墨处理,无详无略,而且往往与论点若即若离,又鲜见明显的政论色彩;随后便是三言两语、三四十字抒情意味明显的议论文字,不疼不痒,蜻蜓点水,几乎等于有叙无议——无论如何辩解,仍然难逃材料堆砌的嫌疑。结尾一般都能合乎议论类文章的写作要求。有些写作者固执地认为这样的写法就是“夹叙夹议”,但实质上还是“狮身人面”,仍是“四不像”的常见形式。

    三、兑水稀释“四不像”

        这类“四不像”文章,写作者非常明显地受到某些娱乐消遣刊物的影响,自认为那种“一个较长的故事+几句简短评论”或“开篇议论抒情+转述一个故事+结尾点题”的写作模式就是叙事散文,这样设计开篇与结尾,确是叙事散文惯用的形式,无可厚非。然而主体或直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或以见证人口吻叙述老师同学的某个事情,但更多的是转述某一见诸报刊的故事,增添一些可有可无的交代说明文字,拉杂写来。最后用二三百字发表议论感慨。如此写来,很难将其定位为纯正散文,还是属于“四不像”文体。

    四、套个大框“四不像”

        高考作文提倡并鼓励创新,包括创新文体,如创作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童话、寓言、杂文等。果真能够写出这类“创新”的文体特征鲜明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的青睐,给予满

    分或高分的“奖赏”,满分作文一类书籍所展示的文章也做出印证。于是,文体特别创新的作文也便纷纷火爆新鲜出炉:请示文件、寻人启事、法院公告、心理测试、手机短信、申请书、合同书、判决书、诊断书、相声、小品、戏剧、病历等等,举凡中国所能看到的文章样式几乎都被挖掘出来,蔚为大观,似乎足以让人欣喜若狂。然而非常遗憾,多数情况下,根本无需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那分明是自家想当然创造出的“新文体”,我们姑且将其命名为“自家造”文体。

    一般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实施心理诱导策略,将题目中所隐含的内容化作具体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提出,促使写作者进行思考,进而做出清楚而正确的回答。例如,针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话题,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仰望星空”的意蕴是什么,“脚踏实地”的意蕴是什么;“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我们90后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个关系等。如此发问引导,随着问题的逐渐解决,写作者的思路也就得以激活打开,而基本思路一旦形成,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理可议了。——这和学生起哄问题联系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赵慧平 王玉辉 王金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eq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