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信的人
都是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
缺乏独立的人格
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当我们为了他人努力成为被期望的样子时
可曾想过
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喜欢你呢
当我们为了讨好别人忙得团团转时
终有一天会发现
全世界只是把自己抛弃。
01
2014年年底,做了两年编辑的我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倦怠。作为北漂一族,周一到周五,我上班、加班,上班、加班,累得周六周日哪里都不想去,就呆在家里、赖在床上,跟死得一样。周周如此。终于,在坚持了两年,从连选题报告都不会写,到选题立项、编辑、校对、出版样样都还过关,从老板嫌弃我悟性太差、试用期差点被劝退,到业务熟练驾驭、被委以大任,我算是蜕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时,我找不到了方向。曾经觉得很有热情去投入的工作一下子没了意义:懒得跟客户撕逼,懒得在会议上争辩,懒得在封面细节上较真。我变得很懒,又觉得很累。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坚持在北京苦逼地过着到底为了什么,我想不明白辛苦几个月出版一本只能卖几千册的书有什么意义。但想到我手上还有近20个图书没有出版,我担心我突然离开,这摊工作就转不动了。那作者咋办?公司咋办?还有那些没有做完收尾工作的项目咋办?我觉得我不能停下来,因为这些只有我最能负责啊。而且,我突然离开了,作者们会觉得我太不负责了,同事会觉得我太不成熟了,老板会对我太失望了。不行不行。我得坚持。
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态持续了三个多月。我的状态越来越不好。下班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人来人往,我会突然流泪;做梦梦到过往的事情,会哭出声来。我觉得我需要停下来,让自己休息休息,思考接下来我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山东老家;是继续工作,还是重归校园。我得好好静静、认真想想。
于是,在老板觉得2015我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我提出暂时离开。从老板眼里,我看到了失望和失落。可顾不得了,要不我会把自己搞垮的。
我认认真真把手上所有的工作做了详细的表格,发给老板,发给需要接管的同事。而且,还在邮件中,使劲承诺:放心,如果有任何需要我来处理的细节,我都义不容辞的。
如果你觉得我是在显摆自己工作多认真,那错了。我想说的是,接下来,公司照常运转,没有我的日子,同事把我手上移交过去的工作搭理地很好。甚至,有一些问题的处理,比我做得更圆满。
原来,我并非无可取代,我也并非那么具有竞争力。
地球少了谁都转,我纠结100多天的事情,在别人眼里那就不叫事!我磨磨唧唧、把自己折磨地死去活来,突然想想好可笑。我觉得自己对别人至关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我焦虑、恐惧,而在别人眼里,我可能就是个人名。而已。
02
不仅仅在工作上。在生活上,我也是因为他人的评价瞻前顾后,生怕得罪了谁,生怕谁误会了我。我非常敏感,跟任何人在一起都特别容易产生负罪感。如果别人有个不开心,我就会想“我是不是说错了话?刚才她跟我说话,我是不是表现不热情,她生气了?”我觉得别人的不开心,我负有难辞其咎的责任。因为过于敏感,我变得唯唯诺诺,整天闷闷不乐。在大学时,有个隔壁寝室同学要去理发,想找人陪,结果找了一圈大家都不愿意。于是找到我,我就答应了。其实我也不想去,因为我要复习功课;但我又担心拒绝了她,她会不开心。于是我就只能勉为其难陪同去理发店。闺蜜知道后,对我说:“你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干嘛要活得这么累!”
我明知道很累,可问题是,不太好改变。一个将喜怒哀乐建立在他人期望之上的人,如果让她不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就不知道改怎么生活了。因为,在她看来,别人期望的自己,就该是自己最美好的样子。
学习心理学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一性格缺陷,便有意识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从本科到硕士后,我有意识培养自己在研究生生活的独立性和主见。毕业开始工作后,我再次利用全新的生活圈里,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我也渐渐发现,当我给自己与他人之间划好界线,让身边人懂得我的原则和喜好,我的生活反而轻松了好些。
但改变自己是一场长久的战役,现在的我没有大学时面对人际关系如履薄冰,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如开始提到的辞职焦虑。
03
我相信,像我这样太过重视他人评价的人有很多很多。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我们或许压根没有能力清楚辨别哪些是自己想要的。既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我们喜欢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把别人的期待和评价作为一件件事情开展、继续的依据。
我们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期望。少了他人的关注,我们就不晓得想要做什么事情。没有了周围人的关注,就没了做事的动力。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这本书,就是写给跟我一样有相同性格问题的人:不自信甚至有点自卑、他人评价重于自我评价、强烈依赖心理、容易产生权威崇拜的人。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加藤谛三的作品,一共分为四章:自卑、依赖、人际关系空虚、改变。每章很多很多的小节来说明。整体内容比较碎片,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这本书的内容:
一个不自信的人会有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大家可以自查自查:
1)不喜欢自己,总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不想输给别人”“觉得自己特没用”“为什么老板偏心眼”“闺蜜有了新朋友,真郁闷”这些都是不喜欢自己的表现。当你内心有某个想法,不自觉把自己跟别人做比较,那很可能你并不怎么喜欢现在的自己。
2)典型工作狂,自我要求特别严。
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整日马不停蹄地向前冲,别人看了都觉得紧张。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缺乏自信的人总是会将一次偶然的失败夸大,再次遇到类似事情时,就会无法放松心情面对。这样的人对自己要求高得离谱,对自己的期待大到不现实,结果只能让自己累得喘不过气。缺乏自信的人隐约感觉到对自己的失望,觉得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努力塑造一个特别充实的自己,去找寻意义感。
3)强烈的自我否定。
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将倒霉的事与自己联系到一起。就是典型的“恶犬一定会向我扑来”的心理。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需要送审,每个班级有两个人的论文要送外审。都知道,外审审核严格,谁都不想摊上这种倒霉事。寝室一同学,一开始就叨叨“怎么办,我的论文外审,老师会不会给我枪毙掉。”我说“还没有公布谁被抽到呢,你怎么就知道是你啊。”“肯定是我。从小到大,不好的事都会轮到我身上。没错了。”她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安慰道“不会的,概率太小了。上次你担心舞蹈课挂科的是你,不最后也不是吗”“那次是侥幸了,这次肯定的。”她就这么把自己搞的神经兮兮、茶饭不思。最终得知自己并没有被抽中后,她并没有丝毫的开心,反而又担心道:“如果招聘会都没有要我的,我该怎么办。”
虽然我并非自信的人,但身边有一个如此压倒性自我否定的朋友,也够倒霉的。因为即使你有足够多的乐观,也终有一天会被她吸光。
4)不愿示弱、不会求助。
习惯于把周围人的期待放在首位的人,也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总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他人的期待,时时感受着沉重的压力,甚至有人为了不负众望,将自己压垮,自杀而亡。要知道,越是心智不成熟的人,却会希望别人完美,也越会要求自己完美。没有谁会成为完美之人,不要期望别人,更别期望自己。
不会求助,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不会求助的人,会以为别人喜欢自己、重视自己完全是因为自己可以为别人做很多事,即:有用的人。而向别人求助,别人会因此讨厌自己。于是他们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会自然地请别人帮忙或者邀请别人做事。
缺乏自信的人,都是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的人格,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当我们为了他人努力成为被期望的样子时,可曾想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喜欢你呢?当我们为了讨好别人,忙得团团转时,终有一天会发现,全世界只是把自己抛弃。在无意识中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已经不知道除了讨好别人还有什么其他的生存方式。如果你的唯一精神支柱就是要得到他人的夸奖,这种扭曲的优越感随时会转化为自卑感,腐蚀掉你生活的动力和热情。
怎么办?怎么让自己活得更真实?这本书第四章也提到了:改变,不给别人改变,而是为自己改变。
1)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眼色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而不是他人的期待去思考。
大胆告诉自己:你的建议我虚心听取,接纳不接纳我得掂量掂量。不要着急去附和他人,也别着急讨好别人马不停蹄去执行。试着让自己的手脚跟着自己的脑子行动。
2)累得半死时,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自己处境。
刚开始我提到的自己为内心声音和现实工作、人际关系所累,我需要做的应该是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有多重要?非我不可吗?真正把我放心上的人是谁?他们会以为我做出改变而生气吗?
或许这么思考下,原本坚信不疑的很多事情,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3)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相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觉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合适。最完美的,往往是童话;最真实的,才是生活。我们没有必要将完美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更没有必要为了便得完美而压抑自己的无能为力。我觉得认识到自己面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并非软弱。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软弱。
从这一刻起,不再讨好别人,为了真实的自己,充实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