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之道:功成,名遂,身退

中庸之道:功成,名遂,身退

作者: 草本月华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22:14 被阅读0次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第七章》

    【译解】
    罟(gǔ),捕鱼的网。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被利欲驱使,像禽兽般地进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如何逃避。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整月也不能坚守。”

    功成,名遂,身退

    孔子很感慨人们不懂得中庸之道,不懂得适可而止的重要,贪欲功名利禄之无止境,还自以为聪明。被利欲驱使,像禽兽般地进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如何逃避。

    适可而止,激流勇退,是中庸之道教给我们的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我国古代有许多能人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招致杀身之祸,如汉之韩信,清之年羹尧,他们都有旷世之才,却不明白“功高盖主”“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最后进退失据,落得个身首异处,让后人不胜唏嘘。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讲明物极必反的原理,什么事都要有度,不要过分。极力要做得最好,往往难以达致目标。这是一个极其明白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人人都以为是公理,可历史上有些貌似有大智慧的人就是不明白,这最出名的要数韩信了。韩信确实是一位军事奇才,刘邦也算慧眼识人,不拘一格拜这位末路英雄为大将军。韩信最终也不负刘邦的拜托,逼得项羽垓下自刎,为汉家奠定江山。但韩信功劳太大了,刘邦怕他恃功谋反。当时韩信手下有个谋士叫蒯通,他已觉察出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就劝韩信早日离开刘邦,早立门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韩信听了却无动于衷。基于对韩信的不信任,刘邦正式登上皇位后,就开始动作了。先是将韩信从王位降至侯位,后来吕后又以韩信装病不愿随刘邦一同征讨谋反的陈豨为由,深文周纳,罗织陈豨的谋反是出于韩信的指使罪,不等韩信申辩,就被吕后下令处死。一代名将就是这样因为不识进退冤屈而死。与韩信相反的也是他同时代跟刘邦打天下的同事张良。

    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三杰之一,也是为刘邦打下汉家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他深谙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精髓,对功名的态度就与韩信大不同。先是刘邦论功行赏,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国灭张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最后竟不知所终。

    韩信、张良都是人杰,但其高下还是分明的。在与人交往接触的时候以史为鉴,只有懂得了功成身退,对于那些名利就全当作镜花水月,浮云尘烟,用大度的心态去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退让再退让,也不会像禽兽般地落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之道:功成,名遂,身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od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