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朋友仿佛都到了该“焦虑”的年纪了,压力、节奏快、迷茫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耳边。到了这个阶段,该怎么办?
引发焦虑的原因,是自身的能力不够。那提升自身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了。
关于学习,一般分为两种——自学和接受培训。
自学,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不过,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效率低效果差。所以,原则上建议能选择培训的话,最好选择参加培训。付费其实就是捡便宜。
这里重点说说培训。不管是线上的培训,还是线下的培训,培训分两派——老师式的培训和教练式的培训。
什么是老师式的培训?
就是给你一套课程,从头到尾带你学习一遍。
什么是教练式的培训?
同样是提供一套课程,但更多是带你从练习中学习。
可能你已经发现它们的区别了。前者重理解,后者重练习。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好像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个了。
但前两天跟当项目学术研究的室友聊python实际应用时,他说,当老师赚钱是稳赚不赔的,又不用管你学会python后能不能帮你赚钱。
一下好像提醒了我。
老师式培训,最终交付的是知识。他不对知识的具体使用价值负责,对你的实际没有产生直接的价值。
这又让我想到了,此前从事的k12培训行业,就是典型的老师式培训,教会了中小学生知识,也许会帮助孩子们会做题会考试,但到了具体生活中,就失去了实际指导价值。(注:“老师式”培训同样有非常大的价值,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还是不错的。)
让我意识到,我们已经到了不适用“老师式”培训的方式了,到了实操派“教练式”培训的年纪了。
转念又一想,事情还没完。
谈学习这件事好像都能理解。同样的模式用来看公司“管理”好像又看出了一点什么。
现在是“老师式”管理,还是“教练式”管理呢?
在想这个问题之前,要说明一个前提。谈学习时,是要你产生了学习意愿;转到谈管理,也要有积极工作的意愿,这是前提。
同样建议,选择“教练式”管理的模式,对最终结果能负责。
有效的努力,积累有故事的回忆。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