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与音乐结缘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那个年代,当教师的母亲没有时间照顾不到两岁的孩子。父亲当兵转业回乡,就承担起了照顾儿子的责任。非常爱干净的父亲,选择了去马棚喂牲口,以便照顾年幼的孩子。
年幼的店主几乎是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的。父亲有时高兴起来,就喜欢唱几句京剧,有时也能来一段吕剧。
也许是天生有音乐细胞,也许是受了音乐的熏陶,再加上脑瓜子好使,年幼的店主两岁时已经能把京剧《小常宝》从头唱到底了。
儿子渐渐长大,父亲有一个锥琴,有意想教儿子。可是生性活泼的店主根本不喜欢坐在那里听父亲教他拉琴。
……
直到高中毕业,唱歌才是店主的特长。
《妈妈的吻》,《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许多流行歌曲店主都能信手拈来,夸张一点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原唱呢!
参加工作了,店主梦想有一把吉他,可以潇洒地抱着吉他,在市中心的大马路上跟同龄的年轻人赛歌。
实际上,店主有了吉他,也只是喜欢了一阵,就丢到一边去了。
后来店主结了婚,有了孩子。吉他在家里依然是个摆设。
直到孩子长大,谈婚论嫁了。店主突然喜欢上了二胡,并入手了一款中档价位的“林生”。没事就拉,看视频跟着老师学,那认真劲儿不亚于一个好学生。
平日里琴就放在渔具店里。随着练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店主渐渐地掌握了一些要领,声音也由原来的“压碾”变成近乎悦耳了。琴声居然吸引来几位琴友,来到店里一起切磋! 交流最多的经常是一些指法和弹奏的小技巧。
下了班,吃过晚饭,出去溜溜狗,店主会准时在八点钟看老师的直播。
教琴的老师在直播间经常穿插一些演奏曲的由来,有时会讲到一些音乐人的故事。谈刘天华的《病中吟》,阿炳的《二泉映月》,有时也谈《女儿情》弹奏时如何去把握人物的心理……不过谈的最多的是指法和一些弹奏的小技巧。
通过老师的直播教学,店主也学到了不少有关音乐的知识。音乐是各种不同境遇的音乐人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不仅有美妙的听觉享受,更有曲折的生活内涵。二胡适合拉各种感情风格的曲子,欢快、悲伤、缠绵……二胡的演绎可谓淋漓尽致了!
老师讲到重点处示范时,店主会伸出手来模拟拉琴,手在空中来回拉,跟拉真琴一样!
不拉琴,不听课时,店主喜欢看一些二胡视频回放,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作品。
店主常常融入其中,看着大师们的弹奏,听着如歌如泣的音乐,心也随之荡漾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