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部首是讠,本义指谄媚,曲意迎合。3《说文》同讇,省。谀也。《徐曰》陷也。一曰面从曰谀,佞言曰谄。《易·系辞》君子上交不谄。《左传·襄三年》称其讐不为谄。《注》谄,媚也。
勇最早见于西周甲骨文本义指勇敢、有胆量。从力,甬声。引申义为勇猛、勇武、勇气等;也可引申为指勇敢的人。勇是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勇由心生,故其异形字为“恿”唐韵》余陇切。《集韵》《韵会》《正韵》尹竦切。𠀤音涌。《说文》:气也。一曰健也。从力,甬声。《玉篇》:果决也。《广韵》:猛也。《增韵》:锐也,果敢也。《左传·文二年》:共用之谓勇。《论语》:勇者不惧。《老子·道德经》: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我理解这一段话是指君子不谄,不惧。这俩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可以做到吗?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日常生活里没有需要我们勇敢的时候,没有特别需要谄媚上级的时候!事实呢?我觉得这不是事情本身的问题,而是,内心的信念和对自我的信任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的孩子对你的权威进行挑战时,你是什么感觉?你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有正当理由的吗?你相信他是为了自己的权益斗争吗?你相信他可以自己对自己负责吗?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决定被否定而感受到被侮辱,被伤害呢?你会不会因为孩子想要为自己争取,就是要脱离你的掌控呢?你会失去价值,没有安全感呢?你会不会不相信孩子的理由,觉得他们不可靠,不值得信任呢?这些就是你有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迁怒,不伤害,不自责的问题!你会不会因为家长或爱人的坚持,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原则?你会不会因为领导的需求,就放弃自己的权益?你会不会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只为了别人的看法!这些就是你会不会曲意迎合他人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谄媚,不惧,那么,他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内核,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到,我在想这和我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就像《礼记》说的一样,人可以修行成为圣人。林语堂先生写的《孔子的智慧》里说的一样,儒家哲学的根源在于人的标准是人!人的修行也在日常生活里。
今日读《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有些规定不适合如今的社会,但是,我觉得规定的底层逻辑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一章打算换一种读法,看看能不能去了解礼仪背后的逻辑,能不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篇讲的是:季氏违规将周天子的礼仪规格各自己使用,孔夫子很愤怒,说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做不出来。
我理解是:孔夫子愤怒的点不在于他高规格使用一种礼仪,而是这样的行为破坏了社会规则,人人效仿的花,社会规则将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规章,信任就会破裂,人们不知道该遵守什么,该信任谁,这样的社会将会动荡不安,人人自危。所以,孔夫子很愤怒,在当今也有意义,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也是我们需要避免出现的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