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4本书||《幽默的代价》

作者: 南方散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2-12 20:14 被阅读0次

《幽默的代价》是王跃文的一本散文集。

知道王跃文,是在《时代邮刊》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那时候并没有读过他的《国画》,当然,现在依然没有。只是知道他成名是因了这本长篇小说,那年是1999年,我毕业的那年。

喜欢他的散文,是因为很朴实的文风,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写不出别人那种空灵的散文,我的写作必须是‘有事’的,是‘及物’的”。所以,他开始写小说。他的写作理念也值得倡导,“只写自己爱写的,不赶别的热闹”。他的小说知名作品不少,我却不曾读过。想来下一本必要读一读。

这本《幽默的代价》是女儿推荐给我的,光看书名就有点喜欢了,读完第一篇《融入大地》就爱上了,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想要跟大家分享,对于简书阅读广泛的友友们来说,推荐这种话是绝对不敢提的,有的人一周的阅读量比我一年还多,我读的这点书,大家怕是多年前就读过了。

本集共收编308篇散文,各篇题目也很有意思,我挑几个篇目,看看有没有同感,如《老爷都有坏脾气》、《老爷去庙里喝茶》、《皇帝也会打招呼》、《风水轮流转》等等,结合内容来看,更觉得这名起得真形象。每次写文前,我总是焦虑取不好名,尤其是在公号上面发布的文字,题目不吸睛,内容又没有流量,那这篇文字基本没有阅读量。

《融入大地》是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很小的时候,同龄人还处于懵懂蒙昧、无忧无虑的状态里,而“我”却开始对死有着莫名的恐惧。活到二十多岁后,似乎对死亡无所谓怕与不怕了,不是不怕死了,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压在肩上,没有那么多闲暇来想太多。有了孩子,想的都是如何教养孩子,作为父母,都相信某种奇迹会在孩子身上发生,因为人们都愿意相信,生命可以在孩子身上延续。

这便是中国人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对待,活着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单身时,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而有了家庭,我们的生命便不再只属于自己,更多是为了孩子而活着。

作者说,“乐生恶死,或者贪生怕死,一直是中国人的寻常状态”。此话有失偏颇。如果中国人是贪生怕死之辈,也许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新社会,更不可能有现在的小康生活。可以理解,作者无非是想对于西方,因为在西方人心里,“活着就是为了死亡”。这是他们常识性的哲学命题,他们展示的主题只有一个:每个人都与死亡共舞终生。

只能说中国人始终是含蓄的,委婉的。关于死亡这样的话题,我们是忌讳去挂在嘴上,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人就贪生怕死。退一万步说,乐生恶死有何不好呢?中国人,难道不明白死亡的意义吗?我们向死而生,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作者最后说,自己是无神论者,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只能是来自大地又融入大地。是的,每个生命,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融入大地,无论是谁,结局都一样!

再说说《老爷去庙里喝茶》。此文里引用了冯梦龙《古今谭概》里的一个段子,说的是有位官人游僧舍,茶喝得畅快舒服了,便吟诵唐人诗说,“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人听罢笑了起来。官人问笑什么,僧人说,“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

这应该是个段子,否则僧人没那个胆子直接对着官人说心里话。从冯梦龙生活的时代距今已近五百年,读来仍感同身受。官场之事,自古以来,大抵都是如此吧。

官爷来访半日,僧忙三日。此“三日”定是虚数,怕是远不止三日之备。有些话想说,又恐被锁文,不吐不快却也不敢造次,还是算了。作者大多数文字都是针砭时事,这样的文字应该多写一些,可我不敢在这说。

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上级来视察工作,下级三天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第4本书||《幽默的代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qj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