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团队聚餐刚回,一桌都是美味珍馐,各地名菜,但晚上躺着在床上想着今天的菜,自己的味蕾竟已再难回味出一道菜的具体味道。似乎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足,各色美食也都吃过,但最难忘怀的还是小时候在家乡吃过的那些美味,那些永远藏在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有人说饥饿是最美的食物,毕竟人如果挨上几顿饿,吃什么都是香的。小时候温饱无忧,倒不至于挨饿,但对那些不可多得的,偶尔吃上一顿的吃食,心中有时会突然挂念起来。记得小时候,偶尔会有人开着小三轮车到村里卖馄饨。从车上卸下小桌子、炉子,架上锅,就到村里的农户家里买些柴火。生火,不一会大桶锅里的汤就翻滚起来,几块大骨头在里面一直熬煮着,冒着热气。
馄饨属于面食,在南方吃的比较少,孩子们尤其喜欢,多是妈妈带着孩子们过来买,孩子手里拿着各种碗,有搪瓷的,不锈钢的,手提保温饭桶的,围在师傅的炉灶旁边,看着师傅从他小桌子抽屉里拿出数好的馄饨,记得当时一两块钱能有十来个,下锅煮上一会。轮到自家的馄饨下锅煮的时候,把碗郑重而得意地放在小桌上,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而幸福的,眼睛直盯着在沸腾着汤里的馄饨,直咽口水。差不多的时候,只见师傅用大漏勺熟练的把馄饨捞起放在碗里,舀上一勺高汤后撒上些葱花。自己还不放心地往锅里瞅上一眼,生怕自己的馄饨有漏下一两个。
就这样,母亲端着那碗馄饨在前面稳稳当当地往家走去,我则蹦跳着跟在后面。馄饨个头不大,半个指甲盖大小的肉馅包在里面,母亲尝了一两个后,其余都被我吃掉,最后端起碗连汤喝完后那一刻,心满意足。长大后,生活富足了些,现在餐馆里的馄饨越包越大,各种陷的都有。但吃起来还是比不了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也许是心中少了一份希冀。吃馄饨原来也是耐心活,心急了容易烫着嘴。
很多好的美味都只在特定时节才有,秋收冬藏,吃东西也很讲究时令。以前每年的四五月份,春雨连绵的天里,都会有松树菇的味道。每当这时候堂姐们数勤快了,都会带着我到山上去找松树菇,在连下好几天雨之后,它们就长出来了。在松树底部,顶开地上厚厚的松针它们长起来了。松树菇表面呈淡淡的褐色,摸上去滑滑的,伞下是肉色的,不知什么原因有的松树菇身上有一块是蓝绿色,像是墨水滴在上面慢慢化开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奶奶做的松树菇煮面,先用滚油爆炒一些五花肉,加入姜末炒出香味。后面加水把切好的蘑菇放进去煮开,最后下挂面。加了松树菇煮出来的面格外要香些,菇子吃起来很是鲜嫩。在外工作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松树菇煮的面更是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现在大家也很少会有耐性,到山上去穿来窜去采松树菇。那个傍晚,厨房里昏黄的灯下,捧着一碗松树菇面边吃,边对着外面阴雨天发呆的少年也已经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