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一个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唯“四象限”而 ——镜子(19.1.28)
四个步骤,教你看透一个人
一、何为四象限?
意向,行为
文化,社会
1、意向,指的是人的想法、思想、思维、意识、潜意识
2、行为,是一种表面的观察,是指肢体动作,比如,哭、笑、跑、舞、唱,身体、生理
3、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大背景,比如,世界观、价值观、体制、法规、科技、书籍、符号、艺术
4、社会,是指一种集体的结构,注重外形特征,比如,建筑结构、汽车、模具、轮船、机构、国家、联邦、政府机构
二、行为背后的逻辑
想要全面定义一个人,我们首先是要去观察他的行为,其次我们要搞明白行为背后的意义,也就是他在想什么
而且,人作为一种集体存在,任何脱离集体层面的探讨,都缺乏大环境背景下的集体特征
举个例子:“我在坚持日更”
1、左上象限-意向
说明我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和意义
我为什么要日更呢?
初衷是锻炼自己的执行力和毅力,因为自己以前总是很难做到坚持重复一个动作超过一个月以上,总是中途放弃
到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解读自己的过程,解读自己的行为模式背后的逻辑,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2、右上象限-行为
说明这个我在重复“更文”这个行为
重复更文,很可能在自己的身体肌肉、神经元层面储存记忆,或者某种分泌物,让自己的身体不断适应这种重复,不断积累肢体记忆,习惯成自然
让更文这种动作成为惯性力,以期达到提笔就不自觉地写下去的行为,而不是提笔就去不由自己的去聊天或者刷屏了
3、左下象限-文化
行为必须放在文化定义里才有意义,因为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其不同的特征和代表意义
提笔这个动作在我们现在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写字”,在甲骨文时代,可能就代表着用利器“画符”,在原始部落,它可能代表了编绳结
我现在更文在简书,电子产品没有创造出来前,可能就是在纸、布、竹、龟壳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的动作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4、右下象限-社会
“但文化又不是无形无体、虚悬在唯心的半空中。文化有物质成分,正如我的念头有脑部物质成分一样。凡是文化事项都有社会关联物存在,包括各种技术、生产力(锄农、犁农、工业等)、体制、成文法规、地缘政治领域(市镇、村落、国家等)等等。要断定一个文化世界观属于何种类型,这种物质的、社会的、经验上可见的成分,也就是实际的社会系统,便是关键所在”
更文,在古代可能是读书人的专利,因为穷人根本不可能有钱、有能力来更文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往往代表了著书立说
在现在,人人都可以在任何载体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写作出书
深入交流和社交,现在简书上就可以完成,在古代却必须要聚在一起用嘴巴说,因为纸太贵了
三、总结
个人意向,必须要有行为来表达
集体文化,必须要有社会结构来承载
个人,离不开集体,离开了也许我们就不能称之为人了,也可能我们就丧失了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因为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认识世界,无论是建立价值观,还是世界观
我们都避不开“四象限”这四个层面,他们互相依存,互相连接
只有走过这四个层面,才算是对一个“全子”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才可能走向更深入的深度,也不失更广大的广度
完。
四个步骤,教你看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