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改变了中国文化史。从此以后——
第一,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身事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从此,学术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
第二,一个人,也可以不做任何具体职业,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是知识独立、知识分子独立的明确信号。孔子之前无此类人;孔子之后,很多此类人。有此类人,才有百家争鸣。
第三,知识分子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职责也不再是从事某些专业技术性的工作,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
所以,钱穆先生说:
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孔子告子夏“汝为君子儒,为小人儒。”可见儒业已先有。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①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中说:
儒有三科,达名、类名、私名。
所谓达名,殆公族术士之意。儒士即术士(引者注:就是算命打卦、风水巫医……)
所谓类名,殆知礼乐射御书数之人,皆为国家桢千(引者注:就是各级官员、公务员)。
所谓私名,与今人所云甚近。即《七略》所谓出于司徒之官”者(引者注:就是知识分子,道义承担者)。
自孔子而后,儒乃由职业技术,进而至于学术流派,不再是一个职业了。士也不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了甚至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对传统儒的否定,是新兴儒的道德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不但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开创者,恰恰相反,是这个传统的终结者。
令“儒”脱胎换骨,由术士进而为六艺专家,再进而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任重道远的君子儒,这正是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唯此,日后才有孔子弟子曾子关于“士”的道德宣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