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朱熹详解“诚其意”

朱熹详解“诚其意”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4-21 06:00 被阅读0次

    问题52: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大学章句·传六》吗?

    朱夫子答:

    天下之道,无非善与恶,但追寻产生的本原和先后次序,则善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是心之本体,而恶是因物欲而生的邪秽,因此人的天性都是善的,没有恶;人的本心无不好善而恶恶。

    但是我们被有形之体所累,又受气禀差异的限制,所以物欲之私常侵入我们内心,心之本体被遮蔽而不能彰显。

    对于事物之理,有懵懵懂懂不知善恶的,也有只看到表象,而不能看透善恶本质的,因此不能去真正地好恶。

    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善,即使本欲好善,难免不把真正的善排斥在外;不知什么是真正的恶,即使本欲恶恶,不免将恶留在心中。总之,不知真正的善恶,有时就会自欺,这样就不能诚其意。

    好善却不能诚意,不但不足以为善,反而会伤害善;恶恶而不能诚意,不但不能去恶,反而会助长恶。

    因为存在这种危害,圣人于是作《大学》之教时,将格物致知作为治学的第一步,已使内心明亮,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什么要喜欢,为什么要厌恶。在此基础上,然后提出诚意的学说,是希望我们在独处的时候能够省察隐微之奥秘,以免产生自欺的情况。

    能够诚其意,则心念一发,对于善的事物,则从内而外没有一丝一毫不喜欢,对于恶的事物,则从内而外没有一丝一毫不厌恶。

    好善发自内心,这种喜欢就像我们喜欢看美丽的颜貌那样真实,眼睛感到畅快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们刻意要去喜欢;恶恶发自内心,这种厌恶就像我们厌恶闻到腐臭的气味那样真实,鼻子感到不舒服也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们刻意要去厌恶。

    心志之好恶若能如此真实,并且须臾之间,即使对非常细小的事物,都能如此念念不忘,没有一刻的间断松懈,则内外明澈贯通交融,则心必正,身必修。

    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那些做不好事情,而在他人面前又要加以掩盖,希望得到好评的人,也不能说他们全然不知道善恶,只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喜欢和厌恶,又不能慎独,因此有时就会产生自欺的想法,自己还无法意识到。

    《大学》这一章的论述就是这样详备,就是要告诉我们,诚意是自修的第一要务。但如果不先开发我们的知识之真,则不能做到好恶之实。所以一定要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

    但依然不能依仗知止,就听其自然,所以这一章又说“必诚其意”、“必谨其独”、“毋自欺”。

    大学的工夫依次相衔接,前后呼应,首尾一致,因此显然不需要杂以其他治学方法。后面的章节也都是这样,以后就不重复说了。

    问题53:“慊”的字义,有作“尐”解,又作“恨”解,在这里作何解释?

    朱夫子答:

    “慊”这个字,可以作“嗛”,口子旁,古义为“口衔物”,“慊”,心字旁,有“心有所衔”之义,因心中所系的事物不同,则有畅快、满足、怨恨、嫌少等不同的感受。

    孟子说“慊于心”、乐毅说“慊于志”,取衔其快与足之意;孟子说“吾何慊”、《汉书》中的“嗛栗姫”,则是取衔其恨与尐之意。

    读者根据文中的具体情况来解读,则几种含义可以并行不悖。字典上还有将“慊”训为“快、足”的,读作“惬”,意义更明确,发音也不同,就不愁混淆了。

    ----《我读大学5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详解“诚其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ah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