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把首都定在了南京。
明帝国从建立之出就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那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加固了皇权,让帝国的任何势力都不再有能力挑战皇帝的权威,但是当君主专制在15世纪发展到巅峰时,一股从民间兴起的足以威胁皇权的力量也在蓬勃发展。从16世纪到17世纪,这股力量迅速变强,最终埋葬了明朝的统治。
说到这股力量的源头,要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说起,1492年,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哥伦布开启了航海之旅,在10月12日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由此,新大陆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个小片段。更重要的是,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到1550年时,全世界83%的白银由西班牙人开采。
西班牙的贵族们并不将掠夺来的白银用于发展足以使国家富强的工商业,反而从国外购买奢侈品,在与明朝的贸易中,西班牙流失了大量的白银。
1550年到1649年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共有75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导致民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7世纪末,明朝的物价比之100年前上涨了三倍。在物价上涨中,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走向衰弱,而商人势力崛起。
许多靠通货膨胀发家的商人在农村大量购置土地,他们成为了社会的新贵族,通过科举,他们很快开始活跃于政坛,并且在高层形成了足以制衡皇权的强大力量。1603年东林书院成立,它的创办者顾宪成就是商人出身的。
东林书院聚集了一大批商人出身的士大夫,他们开始挑战皇权,成为朝廷的第一大世纪。
而传统的地主出身的士大夫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皇帝开始向商人势力开炮,于是在明朝后期皇帝亲信的宦官被赋予极大的权力,那就是明朝后期阉党的崛起。
明朝很快形成了相互对抗的政治势力,党争成为帝国最后半个世纪发展的主旋律。而社会矛盾不仅仅发生在中央,很多地方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这种情况。在商业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福建,三分之一的官僚是商人出身的,很快地方的割据势力也在迅速地发展。
1627年,矛盾终于来了次总爆发,内战的阴影很快笼罩着整个帝国,由商人资助的叛军席卷全国(中国一些史学家错误的认为明末的战争是农民起义),诺大的明帝国摇摇欲坠,迫于压力,皇帝不得不处置了宦官,向商人低头。
但是事情并未结束,已经爆发的内战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再也挺不住,1644年,在叛军和异族的压力下,绝望的崇祯皇帝不得不以身殉国,在风雨飘摇了近一个世纪的明帝国开始了最后的时光。
17世纪明帝国的悲歌,它不是亡于党争,不是亡于昏君,不是亡于异族。明朝的灭亡各种社会势力的矛盾在总爆发后的结果,这也正是大明王朝的悲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