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为什么集体退出新能源汽车?

西方为什么集体退出新能源汽车?

作者: 水若蓝 | 来源:发表于2024-03-14 16:46 被阅读0次

一、历史的风帆

1933年,一战后的德国已经岌岌可危,在经历战争后的德国已经满目疮痍,凡尔赛的一纸合约加上经济大萧条让德国的失业率高达40%,整个国家随时处于崩溃的状态,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德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军事设备并且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德国会具备此等实力?因为在希特勒上台后迅速撕毁了凡尔赛的条约,尽管条约规定德国军事力量受控,但是军事是发展壮大的一大前提,基于此经济才能有所保障;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一个观察和预测,这也是后来广为熟知的“摩尔定律”,说的是什么?每隔大约18-24个月,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会翻倍,而芯片的尺寸和成本却保持不变,这也就是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芯片的处理能力将以指数级增长,而成本和体积则会不断减少;目前的半导体制程和工艺被几大巨头垄断,像光刻机的ASML,芯片工艺nm级的台积电和三星等;

1992年,作为传统汽车产业的一大代表,丰田汽车开始进行了氢燃料汽车的研发,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丰田在氢燃料电池行业积累了5000+项专利技术,并且日本是首先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国家。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发展中,氢燃料也作为其中一个强有力的代表,在我国却是将纯电动汽车作为首要发展对象。

2012年,特斯拉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代表正式进入中国,并且此后上海市政府批准了在自贸区内建设制造工厂,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批准海外车厂拥有全资工厂;很多业内人士推测,国家是想借此机会推动本土汽车产业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雪球信息来看几个条件(1)上海市政府以市场价的10%(即9.8亿元人民币)出售86万平方米的土地给特斯拉用于生产建设;(2)上海市政府向特斯拉提供400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为当时最低的3.9%;(3)特斯拉需从2023年开始向上海每年纳税22.3亿元人民币,如果完不成将归还土地;(4)特斯拉需要在5年内向上海工厂投入总计140亿元人民币,并在2029年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5)特斯拉的所有零部件,必须国产化。

而如果再看一下特斯拉的话,2014年马斯克已经宣布正式开放相关专利,全力助推纯电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这在10年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专利之战是一个企业的核心。

2019年,美国借着改革之名,企图退出WTO组织,而行使的手段则是联合欧日架空推翻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作为180多国家的联合体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按照川普的理解,WTO成了所有国家享受美国国家福利的一大条约,并要求修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比如最惠国待遇、关税体制等,这些条件严重制约了美国的国家经济发展

只有强的技术手段,才有军事和经济的双向发展。

二、欧洲车企的现状

现在再来看一下西方的主流几家豪华品牌。

奔驰:

2021年,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总销量为2,330,169辆。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054,962辆。从具体车型来看,旗舰豪华纯电车型EQS目前共收获约20,000辆订单,其中2022年1月订单量达3,600辆;包含梅赛德斯-迈巴赫、梅赛德斯-AMG、G级车、S级轿车、GLS SUV和EQS在内的高端车系也在2021年创下新的销量纪录。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022全年累计销量2040719辆,同比增长5%,另外纯电车型累计销量149227辆,同比增长67%。值得一提的是,梅赛德斯-迈巴赫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41%,创下销量新高。可以看到,纯电动车型和高端豪华车的销量增长为奔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宝马:

2021年全年宝马集团实现汽车销量252.15万台,同比增长8.4%,其中新能源车占比13%,达到32.83万台,同比增长70.4%。

2022年,宝马集团在中国交付了791,985辆宝马和MINI汽车,同比下降6.4%,其中第四季度在华交付199,112辆汽车,同比增长12.7%。

奥迪:

2021财年,奥迪集团财务成果达到14.30亿欧元(2020财年为16.18亿欧元);奥迪在中国销售收入达11.4亿欧元(2020财年为10.09亿欧元)。

2022年全球销量,累计售出超过161万辆新车。其中,电动车交付超过了11万辆,较2021年增长44%。

值得注意的是,除纯电动车型外,奥迪A3销量增加12.1%、奥迪A4增加8.0%、奥迪Q5增加2.7%。同时,AudiSport车型累计交付45515辆新车,同比增长15.6%。

奥迪在中国市场共交付新车642548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4%。不过,奥迪Q5e-tron、Q4e-tron以及RSe-tronGT等扩大了电动产品组合;奥迪A3销量同比增长10.0%、奥迪A4增长14.9%、奥迪Q5增长4.5%。

大众:

大众汽车作为老牌车企,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 一批车企,覆盖高中低端车型,是我国消费者认可的一大品牌。

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下降 4.5%,VAG发布的2021年销售报告显示,该公司去年共交付汽车888.2万辆,而2020年为930.5万辆。在这近900万辆汽车中,大众乘用车489.69万辆,商用车35.95万辆;

2022年,大众汽车累计交付汽车456万辆,同比2021年减少6.8%;其中,大众纯电动汽车的交付量为33万辆,同比2021年增加23.6%;与此同时,大众纯电动汽车2022年在中国交付了14.3万辆,同比2021年增加102.9%。

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共交付汽车924万辆,同比增长11.8%;集团销售收入增长15%,达到3223亿欧元。营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利润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为226亿欧元,与上年的225亿欧元几乎持平;不包含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率为7.0%,低于2022年的8.1%。

作为欧洲老牌车企,德国的大众,法国的标致等都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大众的影响力相当之广泛。

在转型之路上,大众出师不利,软件亏了24亿欧,电池亏了4亿欧,比起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体积庞大的大众有点转身不及,这也造成了小鹏7亿美元,力图在新势力中插入一脚。

三、新能源汽车的转折

如果卡到一个节点,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展览成了一个明显的标识符,引起了各国新能源主流车企的高度重视。而这一次,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这也引起了行业的剧震;尤其对于欧美企业,百年汽车的品牌被新能源汽车的追击感受到了威胁。

而西方的百年汽车制造业一直引领着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传统燃油汽车;在“碳排放零污染”的需求下,新能源汽车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尽管这已经形成了世界共识,但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茁壮成长的情况下,危机就来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海战略,是各家主机厂摆脱内循环进行外循环的主要路径,海外出口增速逐年递增,年总营销1.1亿辆车的比例不变情况下,国内出口减少了海外主机厂的市场份额,这对于看到此种状况的海外主机厂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才有了德国强烈要求欧盟撤销2035年燃油车禁售禁令。

话说为什么是德国,其实大家也看到了,德国汽车工业在欧洲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德国不能顺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极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被抛弃,对于一个汽车强国来说这是灾难性的后果!

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资源

尽管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一辆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那么几大部分;电池作为重要的驱动部分,能量的供应是不可缺少的,而组成电池的部分,比如锂离子电池,其构造可分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等几部分;这些原材料端在欧洲各国是比较缺少的,矿业资源构成了电池的最基础组成;初次之外,加工设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发展新能源汽车,资源是很重要的,客户确实更重要,相比国内庞大的14亿人口市场,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具有此等体量!在技术上,“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由大众提出,却因为软件造成了巨大的亏损,相比电子电气化的技术路径,大众以传统为自豪的观念必须要进行纠正了,大象的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除此之外,半导体作为智能化的发展电子支撑,一直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而我国的发展明显滞后,但是在国家确定新能源汽车作为八大领域重点开发之后,国内半导体领域企业迅速增长,我国用50年的增长赶上了美国300年的发展,这种速度如果体现在半导体领域,对于早期的欧美半导体企业技术追平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持续遭遇封杀的主要原因。

当然,除了材料和高端技术,人力也是一大资源,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输出千万,这个数量级一旦进入单一领域,带动的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红利是最大的发展助力。

五、国内车企发展

为什么欧洲会放弃新能源重启燃油车,这个问题其实表观来看很好理解,这背后的现象因素才是更主要的!

从我国开启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以来,各家主机厂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论过程如何,结果最终是好的这就足够!

尽管特斯拉像鲶鱼一样在国内市场抢夺,但是国内的自主品牌也没有落后挨打,比亚迪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并做出了年销数百万的车辆,吉利、长城、广汽等也不甘落后,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开发属于自己的车型,新势力各大公司更是奇招狠出,小鹏引导智驾技术,蔚来关注客户需求,理想解决续航焦虑,华为关注部件升级,零部件公司重在降本参与,这一过程带来的整车产业链的全面提升;甚至卷完了国内走向世界,出口总量节节提升,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国际其他主机厂的地位!合资品牌的不得已退出,让合作的企业不得不收紧自己的地盘。

国内的战略已经打响,国外节奏如果不带起,很难跟本土车企进行势均力敌的较量,凭借这一条,国外主机厂就需要适当的调节对我国的汽车总体战略。

六、应对策略

在国与国之间,军事和经济是不可或缺的,军事作为保障因素,经济作为发展因素,这也是大国持续提升实力的基石;欧洲的新能源战略也是基于当前的状态做出的调整,所以“退出”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做出的阶段性应对,最终一定会去选择和拥抱,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为什么集体退出新能源汽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ew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