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为了尽快建起表演场地,临时招工做杂务,并提出劳酬。做三个小时可领一张场外的票;做六个小时可领一张场内的票;要是干一整天,就可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的票。
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愿意干一整天,换一张最前排的票。
于是,他开始了辛苦的工作。
从日出到日落,他一刻不停地干活,中间只吃了一个馒头,到中午时,他已十分疲惫。但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
到了晚上,他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精疲力竭地坐在第一排最好的位置。但是,当主持人出场的时侯,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在掌声中沉沉地睡着了……
这个故事听后真让人心酸。
这个孩子有明确的目标,也付出艰苦的行动。但缺少计划策略,他的努力就变成盲目的行动,最后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由此,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
记得一次晚上写先进事迹材料,辛辛苦苦在电脑上码字,熬到半夜一点钟,在即将完成时,突然断电,文档没有即时保存,还得从新开始,当时差点崩溃,真是欲哭无泪。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不都是这样吗?
有目标,有行动,而且很努力,可结果却是失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实现目标的可行性计划。
因此,认知计划的重要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计划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生在世,有计划,做事就不会手忙脚乱;有计划,就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有计划,就会增加成就感;有计划,就会实现目标;有计划,就会做成想做的事。
做计划是一个剖析和分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你的行动就是盲动。相反,做一个清晰地计划,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中节约更多的时间,减少更多的错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句话说得很对:“成功往往属于有计划的人!”。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泛指办事事先须有准备,方能应付复杂局面,得到成功。古人说得好,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准备,才能保证成功。如果不有所准备,则注定失败。预先想好再发言,就不致临场打蹶;作事预先有计划,办起事来不会发愁;行动事先有方案,就不致后悔推行政治主张,如果事先考虑好,就不致无成。
《孙子兵法》中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能取得胜利的人,往往都是准备充分,只有在对情况完全了解,认为自己能胜的情况下才去作战。而失败者,往往是没有什么准备,战争已经开始了,才谋划怎样取胜。
这里的“准备”,就是取胜的计划策略。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诚然,计划如果不具体、不详细、不切实际、不周全,就没有可行性,计划就只能是一种想法。

二、如何制定计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1、考虑好计划完成的关键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学会估算时间,并且预留时间。
3、设定好执行的环境和地点。
4、拆解任务,逐步完成。
5、计划和行动的统一性。
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计划,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动。计划的过程就是梳理行动的过程。
6、预估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任何计划都有其局限性,要不断根据具体情况对计划中的行动做出调整。并根据调整对未来预测,再根据预测重新推敲当前行动,这是做计划的本质。计划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根据计划后实际发生的情况持续做调整的过程。
在正常的计划外,还要有创新计划。正常的计划只能带来正常的结果,有时甚至带不来你想要的结果。只有尽早地实验一些创新的做法,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总之,计划能给你以勇气,给你以效率,给你以能力,促使你突飞猛进,早日成才。愿将自己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绝不应放松计划这一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