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觀地·音天国学与传统文化
妖言三国:‘十常侍’皆有何人

妖言三国:‘十常侍’皆有何人

作者: 白丶o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6:34 被阅读5次

文 | 妖音

汉朝继承秦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故而在西汉初期,皇帝受到丞相很大的制约。

汉武帝就曾愤怒的对当时的丞相田蚡言道:“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除乃‘拜官授职,任用官吏’之意)可见一斑。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创立内朝制度,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应。主要由三个方面人员构成:

其一是少府官员。少府本是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而其下的尚书令仅负责管理皇帝奏章文书。武帝却提升其地位,令其处理政务、出纳章奏、操持机柄。

其二是皇帝的心腹大臣。经常会因得宠信,而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

其三 便是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所谓加官便是在原官职之外,加领某种具有特权的官衔。这类人属于皇帝身边的近臣,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

西汉前期仅有常侍之名,或称常侍郎,是为郎官之一,多为皇帝爱幸之臣,职掌顾问应对。而中常侍之名则出现于西汉晚期。

到了东汉中常侍已变成秩比二千石的实职,而非加官。且多以阉宦充之。(原因见‘东汉皇朝缘何至此’)而‘历史上’著名的十常侍,便将常侍之名推向了历史顶峰。

翻开演义便有“张让、赵忠、封胥、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称为 ‘十常侍’”之言。

那麼,作者此言是否与正史相符合呢?

《后汉书》中的记载却是,“是时,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断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

对比史实我们不难发现,不但人数对不上,其成员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为何是十人?你可以理解为十二的省略之词。但中国人在提及数字之时,并非单纯的表示数量,更加可以表象。十代表着圆,代表着满,自然是嘲讽这朝堂之上,已满满尽是奸佞,人数多了反而不美。

那文中为何不依照史实叙述,或只是简单的删减两人?而是繁琐地删去了孙璋、毕岚、栗嵩、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七人,又添加了封胥、曹节、侯览、蹇硕、程旷五人呢?

纵览史书,除去的七人在史实中的文墨寥寥数笔,甚至是一笔带过,完全不足以彰显阉宦当时的嚣张气焰。

反观侯览、曹节、程璜皆是红极一时的大宦官,史书文墨浓重,非常具有代表性。(程旷实为程璜误抄)

蹇硕身居西园军上军校尉,灵帝的托孤之臣。封胥信黄巾道,更为黄巾起义的内应。

然而史书记载,侯览卒于熹平元年(172),曹节卒于光和四年(181),皆未遭遇黄巾之乱(184)。

其余五人,张让、赵忠被灵帝称为‘父母’,自不必多言。夏恽地位仅在张让、赵忠之下。郭胜曾助同乡何进、何太后贵幸。段珪则参与劫杀何进,劫持少帝之事,正史有明确的记载。可见,作者并非随机选择,反而对每一位皆是精挑细选,有意而为。

正为五真五假,假中有真;虚虚实实,让人信以为真。

关天化妖  音微梵注

上期回顧| 妖言三國:东汉皇朝缘何至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妖言三国:‘十常侍’皆有何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my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