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随着绕月卫星,一起飞向太空的,还有一首天籁之曲《二泉映月》,飞向世界,飞向宇宙。
这是我国唯一一首飞向太空的二胡乐曲。它的创作者,正是瞎子阿炳。
01
也许,我们寻常印象中,瞎子阿炳,从来都是一个盲人。
实际上,瞎子阿炳,原名叫华彦钧。
年轻时的阿炳,英俊潇洒,在35岁之前,不仅有音乐天赋,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因为受到狐朋狗友的引诱,阿炳后来吸上鸦片,逛窑子。在频繁的逛窑子时,染上了梅毒。
在35岁这年,梅毒侵袭了他的双目,致使最后完全失明。
此后的阿炳,彻底陷入了黑暗,生活一片狼藉,无所依靠,过起了流浪生活。
无路可走的阿炳,拉起了二胡,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渐渐在演奏中得到绽放。
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困顿,阿炳无限伤感。
于是,他把这些都表露在音乐中,最终,有了举世闻名的《二泉映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69569/15d6495d991b7e88.jpg)
日本的世界级指挥师小泽征尔说过,“此曲只应跪着听”。
在1978年,他从日本来到中国,专程听这首曲子。
整个过程,他都跪着听的,听完后,他泪流满面。
如果生活没有剧变,也许瞎子阿炳,只是那个华彦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已。
虽然变成瞎子,使他身体遭受不幸,却也成就了精神的伟大,成就了音乐的不朽。
02
史铁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一老一少两瞎子。
他们以说唱为生,一人一把三弦琴,用了一生去弹奏。
一老一少,寄望着“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就能拿到药方并看见光明。
当琴弦断了一千根时,而老瞎子得到的,只是一张白纸。
但他却选择,在小说结尾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所谓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原来根本没有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69569/907842013caf3eea.jpg)
可这本不存在的念想,却支撑着瞎子说书人,一代一代努力生活下去。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两百根,弹断琴弦的数字,一次次递进下去。
瞎子说书人们,努力保守着的一张关于药方的谎言。
正是,这个善良的谎言,支撑、挽救着一代又一代的瞎子说书人的命。
03
获奖作品《流俗地》,是马华作家黎紫书的代表作。
《流俗地》以盲女古银霞为主角。围绕着她,描绘了马来西亚锡都的众生相。
他们大都出身中下阶层,为生活拼搏,离合悲欢,各有天命。
为什么以失明的古银霞为主角。正如鲁迅在夜颂中所说: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69569/dc5f28ed7f4d3304.jpg)
相对黑暗、光明的二元逻辑,黑暗广袤深邃,其中有无限的广谱有待探勘。
黑暗和光明的对比,只是如明眼人太轻易的想象。盲人未必能轻易安于黑暗,或总是渴望光明。
同理,明眼人不论如何眼观八方,也未必能够尽览一切。
04
瞎子阿炳,因为双目失明,创造了音乐史上了神话。
成为盲人,却成就了精神领域的高峰。
史铁生的小说,选择了一老一小的瞎子,因为瞎子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群体。
可他们身上的坚毅,那种精神力量是可以穿透时空的。
黎紫书的《流俗地》,主角就是一个盲人。
作者探触了另一种生命的黑暗面:
无从捉摸的善恶俱分进化,难以把握的人性陷溺。而黑暗,也不再局限于社会的暗无天日,或人性的恶劣败坏。
这种黑暗,融入了日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说道:
我想我们没失明,我想我们本来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
这句话,也许适合生活中的普罗大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