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有三个关于让梨、偷梨和不食梨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是广为流传的孔融让梨。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他先拿时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把大个的留给哥哥和弟弟吃。
第二个故事是神学家奥古斯丁偷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提到一件偷梨的事。作者回忆,那时邻居家的梨子又圆又大,于是他便像你我小时候一样去偷梨。然而,他偷了太多的梨子,待吃了一两个之后,剩下的他就扔到猪圈喂猪去了。后来奥古斯丁总结自己当时的罪恶,他说一个人犯罪就像蜜蜂产蜜一样自然。
第三个故事为《元史·许衡传》所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许衡做官之前,有一年夏天外出,因天热而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
孔融让梨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懂得尊重长辈和兄长,在人际交往中要展现出谦让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奥古斯丁偷梨的故事让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内心的幽暗,懂得哪怕是做出了最糟糕的事,只要学会自省也能走向光明。许衡拒绝摘梨让我们深知信念就是黄金,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
孔融让梨懂谦让,奥古斯汀偷梨能自省,许衡不食梨有信念。平凡的人生中,如果我们能坚守信念的力量,在谦让和自省中奋力前行,就能获取最大的自由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