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边包包子,边收听蒙曼讲《红楼梦》。讲到贾宝玉梦游警幻仙境,梦里的成婚对象是兼有黛玉与宝钗之美的可卿。之前我总喜欢从中国哲学的审美高度,将之解读为黛玉是精神象征,宝钗是世俗象征。宝玉爱慕黛玉的灵魂,贪恋宝钗的肉体。两者合合为一,才是完美灵肉之爱。若贴合人物和剧情来分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懂什么灵啊肉的?蒋勋先生就曾说过,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蒙曼老师将此章解读得合情合理。她说,“宝玉当然是喜欢黛玉的,这种天生的知己感谁也替代不了。但是他也有小孩子的贪心,他也倾慕宝姐姐的端庄温柔,他谁都想要。”青春期的宝玉心目中有两个恋爱对象,其情窦初开的春梦里兼有两者身影,就足以说明这点。所以,自宝钗一进贾府,黛玉就明显感到威胁,她就是宝玉肚子里虫子,岂会感受不到宝玉内心这种朦胧的摇摆。
宝玉同时被两种极端的美所吸引,此种矛盾在青春期实属正常。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来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少年时常常被大千世界里的各种美好所吸引,凡事都想尝试、都想拥有,总要到世事中历练一番后,才会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嗜好和追求。贾宝玉也是随着成长,一步步认识到,感情必须是专一的,一个人只能得一个人的眼泪,得一个人的钟情。所以他选择了木石前盟,选择了在精神情感上与他高度契合的林黛玉。
二
读《孟子·公孙丑》篇,恰好读到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孔子也说“四十不惑”,就连圣人都要活到四十岁时才理智成熟,能控制情欲波动,抵御尘世诱惑。一个纯洁少年心里装着两个优秀少女岂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集义所生”,用于经典解读上,就是顺着情节推进、贴着人物发展而生成的感悟。而不是先立个“哲学命题”,再拿情节人物往上面套,这就是“义袭而取之”了。由此可见,“义”是内生于文本之中,而非高悬于文本之外。孟子接着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必有事焉”,仍以文学鉴赏为例。“勿正”,正者,征也,的也,即目的。不要带有特定的目的(观念)读书,不仅不能增长见识,开拓胸怀,还会使你变得愈发顽固、闭塞,因为你读到的任何文字都是固有观念的投射。“心勿忘”,要保持这种“无我”的空杯状态,让故事的情节来推动你的情感起伏及对人世的感悟。但要时时做到“心勿忘”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的遭遇投身到人物和情节上,种空杯状态就被打破。你心中原有的爱恨情仇就左右着你的理解力,阻挠你进入作品的美感世界,体悟作者的博大精深了。这就是“助长”。“目的”和“助长”都是我们强加作品的东西。
其实孟子这段话讲的是如何“养吾浩然之气”,我将之转换到读书上,希望没有牵强附会吧。因为它实在有点抽象、费解。
最近服药,晨起艰难。允许睡到六点。做饭仓促,面点未待发旺就赶着上锅。研究的原理道道全都用不上。唉,我一吃自制食物,心就安定,说话也变得柔声柔气,怪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