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许老师要上公开课,课文选题是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弟子李可染的一篇画论――《山水画的意境》,选这篇文章上公开课,不简单,真是敢于挑战,这篇文章可不好上呀!许老师让我帮忙想想教学设计。打开课本,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这篇文章好难呀!
【语文教学】《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想与设计教学设想:
《山水画的意境》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议论性文体。应该说学生对于议论性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对于这篇文章,怎么读都觉得无法走入,因为这是一个专业画家谈论专业的山水画,专业性太强,二自己对绘画饿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读了好几遍文本,依然觉得它与我隔着千山万水。
怎么上这篇课文,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突破这篇课文,成了一个难题。
这篇课文是安排在议论性文体单元,但又不是我们心目中特别标准的议论文:有鲜明的中心论点,有翔实的论据,有清晰的论证思路,所有的内容紧紧围绕作者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如果那样,可以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教法去教,但是,这一篇,我觉得不行。
单元导读对于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这样说的: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纵观这三点教学重点,第一条和第二条明显应对着《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而第三条可惜作为《山水画的意境》的侧重点。
这篇课文,我读起来很有困难,那么学生会有什么感觉呢?我不敢轻易估计学生学生的能力,因为有许多时候对于老师读不懂的文章,在学生那儿也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老师读不懂,部分学生却体会得头头是道,这绝不是虚言,有好多时候,都是学生帮我解决了课文中的困惑,这或许就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吧;二是大部分学生也跟老师一样读不懂,读完之后,一脸懵圈,不过,也会同样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这篇文章,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距离学生有点远,常规的上法,有可能会让课堂呈现一潭死水的状态。所以,调动学生开动他们的脑筋,积极参与课堂是本课的一大重要任务。
最终,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采取新颖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这篇文章才可能上出波澜,不至于那么无趣。
李可染名作《万山红遍》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山水画,让学生欣赏,提问:
这些画你知道叫什么画吗?(山水画)你们喜欢这些画吗?(喜欢)
老师也很喜欢山水画,可是老师只是看着好看,缺少欣赏水平,老师想更靠近山水画一些,所以,当老师看到我们九年级语文书中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山水画的意境》时,老师顿时两眼放光,迫不及待打开了它。可是,看完后,我失望了――我居然没看懂。
今天,老师远道而来,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向你们求教来了,希望我可爱的孩子们,能够帮助我,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不好呀?
此环节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既是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老师的姿态放的很低,也激起了学生挑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看篇――知大意
同学们快去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三、看层――理思路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你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吗?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顺势,完成课后第一题: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
四、看段――析内容
课文的标题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何课文3、4 自然段写到了李白的古诗和毛主席的诗词呢?用意是什么呢。顺势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并且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论证这一论证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五、拓展迁移
1.如果你是一个山水画的爱好者,读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山水画创作方面的启示呢?
2.我们不是山水画家,我们是学语文的,但是,艺术之间都有相通之处,读了本文也给我们写作方面有一些启发,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谈谈你得到写作方面的哪些启发呢?
六、布置作业
1.读准并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三遍。
2.课后查找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