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奇葩说》,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节目。上周五,辩论的题目是“伴侣在婚姻中开小差,我要不要容忍TA?”我不想去讨论这个题目,抛开辩论不谈,我相信无论哪种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而这期节目中最打动我的是蔡康永的这段话:
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过度推崇容忍这件事情,我觉得那是我们的懒惰。我看到好多文人的房间里挂着“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然后我看到网络上好多人说“认真就输了”这五个字。我看到好多婆婆劝她们的媳妇说,进了婚姻就睁一眼闭一眼吧!我全部都不喜欢这些态度。
我刚好就在今天上场前,跟李诞讨论这件事情,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我们的文化里面,我们曾经尊重过的创作者,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就不再创作了。因为他们不再跟他们的人生闹别扭。我觉得好可惜。就是每一个人最后都变豁达了。我们的文化那么推崇容忍、宽容、包容、智慧,最后每一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大佛,然后该画画的不画画,该做音乐的不做音乐,该写小说的不写小说,全部都变成了盘腿坐在那边变神仙。我觉得我们对容忍的过度推崇,使得我们对好多事情变冷淡。什么叫做容忍?就是装没事让它过去。你知道那个代价是什么?你装一次没有事,它会过去。然后第二次,你就更提不起劲来要找茬。你就会想说,我上一次不都忍过去了吗?这次有比上次严重吗?没有啊!那这次干嘛不再让它过去呢?你让一件事情过去三次,你就再没有兴趣去追究它了。夫妻为什么变冷淡?因为互相不想再追究了。就觉得,活着无非如此而已。人间不值得。所以我们这么推崇容忍干什么?是让每个人都出家,最后变唐僧吗?对你有什么忍不住的,就不要忍,那个显露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热情,不只是婚姻如此。我跟大家讲,我们活着都得这样子。你不跟自己闹别扭,你最后什么东西都不在意。你就觉得,我人生没有完成的事情 ,就推给孩子吧。我没有考到我喜欢的学校,孩子考到就好了;我没有去到我喜欢的地方旅行,孩子能去就好了。你什么都推给他们,他们再推给他的孩子,哪一天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呢?为什么要一直容忍这些我们不该容忍的事情,而让它变成了一个最后我们冷淡地看待我们的生命。所以从这一题开始,到整个对待容忍的态度,我都会建议大家,容忍不是最高境界。容忍会导致不在意,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这段话说的不是辩题,说的是我们人生的态度。由此,我想到我接触的很多父母,蔡康永这段话,完全可以改为下面这样:
我觉得我们的育儿,过度推崇接纳这件事情,我觉得那是我们的懒惰。我看到好多父母的朋友圈里转发《无条件接纳,是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爱》《佛系母亲的接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然后我看到好多父母转发“亲生的随我”这五个字。我看到好多父母劝TA们的朋友说,对孩子就睁一眼闭一眼吧!我全部都不喜欢这些态度。
我刚好就在今天写字前,跟老师讨论这件事情,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父母里面,曾经看重过的价值,在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不再坚持了。因为他们不再跟他们的人生闹别扭。我觉得好可惜。就是每一个人最后都变豁达了。我们的育儿那么推崇接纳、宽容、包容、智慧,最后每一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大佛,然后和孩子该讨论的不讨论,该拒绝的不拒绝,该限制的不限制,全部都变成了盘腿坐在那边变神仙。我觉得我们对接纳的过度推崇,使得我们对好多事情变冷淡。什么叫做无条件接纳?就是装没事让它过去。你知道那个代价是什么?你装一次没有事,它会过去。然后第二次,你就更提不起劲来要找茬。你就会想说,我上一次不都忍过去了吗?这次有比上次严重吗?没有啊!那这次干嘛不再让它过去呢?你让一件事情过去三次,你就再没有兴趣去追究它了。亲子关系为什么变冷淡?因为父母不想再认真了。就觉得,孩子无非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这么推崇接纳干什么?是让每个父母都出家,最后变出家人吗?对孩子有什么忍不住的,就不要忍,那个显露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热情,不只是亲子之间如此。我跟大家讲,我们活着都得这样子。你不跟自己闹别扭,你最后什么东西都不在意。你就觉得,我人生没有满足的需求,就推给孩子吧。我没有考到我喜欢的学校,孩子考到就好了;我没有去到我喜欢的地方旅行,孩子能去就好了。你什么都推给他们,他们再推给他的孩子,哪一天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呢?为什么要一直接纳这些我们不该接纳的事情?而让它变成了一个最后我们冷淡地看待我们的生命。所以从这一题开始,到整个对待接纳的态度,我都会建议大家,接纳不是最高境界。无条件接纳会导致不在意,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320/57dca8c4c7e97580.jpeg)
这一段是我的胡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我们根本就做不到无条件接纳。
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没有一位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如果有能够接纳孩子所有行为的父母,要么这位家长是天上下凡的神仙,要么这位家长是虚假接纳。
对于神仙,我们没有对话的基础和必要,毕竟我也不懂仙界语言。我们且说说虚假接纳。假,即不真。真,即真诚、真实、内外一致。
我想,无论父母的教养目标是什么,一定都包含着希望孩子成为一名“真诚、真实的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不论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会自动出现模仿、仿效他人的行为。对人类而言,无意识的模仿在出生后就开始了。
如果父母不懂得面对自己的不接纳,而是用虚假接纳来面对孩子,孩子最终会习得父母的方式,远离父母的教养目标。
同时要说明的是,不接纳不是训斥、责骂和惩罚,而是先了解自己不接纳的因,再敞开心扉,坦诚沟通,然后你会得到一个果。这个果是爱。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