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大学生世界婚姻育儿
为什么年级第一的“好学生”也会杀人

为什么年级第一的“好学生”也会杀人

作者: 苏小昨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15:13 被阅读56次

    昨天在好朋友温老师朋友圈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他之前工作了十六年的学校发生一起恶性杀人事件。

    死者鲍某,男,47岁,现任沅江三中X班班主任。

    凶手罗某,男,16岁,现三中X班学生,住草尾镇兴乐村。

    经初步了解,今天16时许,三中放假,班主任鲍X要留高三二班在教室写东西,罗某不想写,就去办公室找鲍X说他不写,鲍X称不写就要他转班,罗某就拿他随身携带的匕首捅向鲍某的脖子,鲍X经抢救无效死亡。凶手目前控制在所内。

    该老师的女儿就在他的班上,凶手是她的同学。如此残酷、如此沉重的画面不知道会给姑娘留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

    温老师四处打听,得到了这么两个细节:

    1、弑师者年龄16岁,成绩稳固年级第一,是班级里很受重视的“优生”;

    2、在家里,罗某杰很少出去玩,经常一回到家里就开始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还在奶奶癌症期间,与母亲一起照顾奶奶,是邻居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3、逝者47岁,益阳市优秀教师,沅江三中重点班班主任,且在工作中非常负责,并多次给该生申请穷困补助;

    这更让人悲愤!

    我们心中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是个好学生,却还要杀人?

    然而现实是这位老师和邻居口口称赞的“好学生”却拿起了刀捅向了屡屡帮助他的好老师。

    我不禁要泛起了迷糊: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罗某成绩一直优秀,在班级长期是第一名。”

    在邻居眼中,他“成绩好,懂礼貌、孝顺”的“别人家的孩子。”

    罗某的老家在沅江市草尾镇兴乐村,父母在镇上开着一家药店,还是当地的“赤脚医生”。母亲管教严格,对学习成绩要求很高。

    罗某的父母,得知儿子杀人后,几乎晕倒。

    母亲两天时间里,仅喝了一碗稀饭,并表示愿意变卖老家房子,拿出全部银行存款,给死者家属以补偿。

    比起那个冷漠的刘鑫和毫无道德和善良可言的刘鑫父母,罗某父母的做法至少不那么让人寒心。

    每一位看到这个悲剧的人,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家庭教育看上去还不错的好学生,为什么也会杀老师?

    一、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心灵沟通和情感引导,只关注孩子成绩。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雪曾经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太多都是“如我所愿”。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从来不问问他们飞的累不累?

    今年暑假回老家,惊奇地发现在我们那个十八线的小县城培训班辅导班异常火热。我表妹七岁半就上了作文、奥数、英语、画画、舞蹈、习字等七八个辅导班。整个暑假几乎没见过她休息,每天穿梭在各种辅导班里。

    我忍不住提醒她妈妈,孩子三年级以前最好不要给她上文化课类的辅导班,这样会破坏她的学习兴趣。

    教育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如果父母不优秀或者行为习惯不好,给孩子报100个辅导班也没用啊!

    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情,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小姨无奈地说,没办法他们班上的同学都报了那么多,人家还有报十个辅导班的,我不想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你别说,人家那个报十个辅导班的孩子真的特别优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报十个辅导班的孩子,你快乐吗?

    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小时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大后却很难有一项精通的技艺和特长。

    要么就是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读初中后学习成绩一落三千丈。

    那因为很多孩子都是被父母逼着跳舞、画画、弹钢琴和学习。

    他们本身并没有发现跳舞、画画、弹钢琴和学习的乐趣。即使有乐趣也被不懂得教育,一味严苛的父母给摧残了。

    譬如,很多父母在孩子画画、弹钢琴、写作业的时候喜欢在旁边拿着小尺子监工,一不小心画错了、弹错了、写错了,一言不合就是一戒尺。

    你看,孩子正在萌发的学习乐趣就这么被无知的家长扼杀在摇篮里了。

    小的时候他们没办法反抗,长大了可不就放飞自我了。

    樊登在解读《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曾经提到,孩子探索新东西的愿望这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保持喜欢探索的感觉这个要比纠正他的错误重要得多。

    如果因为纠正它的错误,导致他不爱探索,不爱学习,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孩子学任何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发现学这个东西本身的乐趣。

    小时候,我们村里学习成绩的最好的姑娘,不仅模样清秀可人,在家帮妈妈做家务,而且下地干活既快又好,简直就是十项全能的千手观音。

    可这个全村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别人家的孩子”,竟然怂恿我偷妈妈新买的发夹送给她,我不愿意就偷偷掐我,把我的胳膊掐的都破皮流血了,我跟我妈说,是她掐的,我妈打死都不相信。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她竟然摁着我的头往痰盂拽,逼着我喝她的尿,我誓死不从,她就威胁我,让全村的小伙伴都孤立我。

    后来长大了,和妈妈说起这事,妈妈才说,小时候就看她学习成绩好,长得又乖巧懂事,没想到竟然这么坏。

    是的,估计连她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女儿还有这么阴暗的一面。

    在很多中国的普通家庭,学习成绩好的“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成绩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可以让父母忽略他们身上的一切问题。

    而优秀的成绩同样也是好孩子的尚方宝剑,他们可以因此不做任何家务。

    在很多父母眼里,成绩很重要,音体美全面发展很重要,唯独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教育和情感引导。

    二、学校缺少心理教育,唯成绩论。

    在市重点中高中读高二的表弟悄悄告诉我,姐,你知道,我们现在学习压力大的要死,晚上两点之前都不敢睡觉,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我觉得自己都快爆炸了。前两天我们隔壁小区一个学霸还跳楼自杀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新闻了。跳楼的学霸年年有,只是今年尤其多。

    罗某弑师案让我想起当年的卢刚博士杀人案。这个北大物理系保送到爱荷华大学的高才生就因为毕业论文答辩没通过,枪杀了包括导师和竞争对手在内的六个人。

    高中时我读了这个事件的传记式小说,他的竞争对手不仅赢了卢刚的毕业答辩,还抢走了她的女朋友,但这不是卢刚枪杀六人的理由。

    我们教育在注重成绩,注重德智音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心理教育。

    我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是否出现在了偏差。

    三、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缺少逆商教育。

    在学校我们很注重孩子的智商。

    步入社会,踏入工作岗位后,我们开始关注情商。

    但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唯独缺少逆商教育。

    何为逆商?

    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IQ智商、EQ情商、AQ逆商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

    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尤其近30年来,更新迭替的速度令人乍舌。

    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人出现了焦虑、失眠、抑郁、恐惧;甚至还有一些人不堪压力精神崩溃、跳楼自杀…身心的失衡,不仅影响其智能的发挥,而且还会使其潜能的挖掘、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备受到抑制。

    在充满逆境的互联网时代,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

    然而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对逆商的培养少之又少。

    譬如,小时候当我们学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很多父母的做法就是赶紧跑过去立马把孩子抱起来,并把旁边绊倒我们的石块踢飞,都怪你把我们家孩子绊倒。

    因为经济的压力,隔代教育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么隔代教育会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樊登在解读《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曾经提到,老人教育孩子一般会走两个极端,疼起来溺爱得不得了,要么特别严厉。凶起来口无遮拦。

    有人常说,我们小时候也是父母这样教过来的,不也长大了么?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长的真的好吗?

    有可能我们只是长大了,我们心灵上受到了很多摧残,你有很多局限,譬如,自卑、懦弱、不敢探索,我们有很多心灵上的盲点不敢去探索。这都是教育带给我们的伤痕。

    老人带孩子会对孩子过度保护,把孩子培养成易碎的玻璃。

    我曾经见过一个读小学的小男孩,在小区荡秋千的时候,奶奶怕他会摔倒一直在后面跟他上滑梯的台阶,爷爷则搬了一个小马扎坐在滑梯门口接自己的孙子。

    当他看到旁边两三岁的孩子都滑的非常好,而自己六岁的孙子迟迟不敢滑下来时,竟然对孙子破口大骂,你怎么那么笨,你看旁边的小弟弟小妹妹都滑那么好,你都读小学一年级怕什么啊?

    我看到孙子站在滑梯口,吓得大气不敢出。

    奶奶则在站在孙子旁边,不停地嘱咐旁边疯玩的小朋友,你们小心一点,不要碰到小哥哥。

    不仅如此,奶奶还透露,他们可是小区里优秀爷爷奶奶的典范,因为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做三种早餐,供六岁的孙子和15岁孙女选择。如果他们三种都不喜欢,他们会立马重做。

    当时我就倒吸了一口冷气,不禁想起前两天那个刷爆朋友圈的不会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留学生。

    中国很多父母很喜欢扮演牺牲者和依附者,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他们很喜欢插手控制孩子的一切,从小时候学习到长大后在找工作、结婚生子。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啃老族和隔代教育为什么如此普遍的原因。

    他们为了孩子牺牲一切,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一辈子为子孙而活,

    为了孩子他们倾尽所有的付出把孩子一个个培养成巨婴。

    于是很多不堪社会压力,逆商低的孩子们才那么容易焦虑、抑郁、失眠,对生活充满绝望。

    所以当今年轻妈妈产后抑郁的比例逐步攀升。

    所以那个年级第一的“好学生”才因为,不想写作业,被老师吓唬,不写就转班这样的“小挫折”而捅了老师26刀。

    细思极恐。

    诚如温老师所说,每一个坏孩子,都是受害者。也许其成长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次幸与不幸的经历都是他的“帮凶”。曾经的博士卢刚如是,马加爵如是,今日的罗XX亦如是。他们是可恨之人,却绝对是可怜之人。

    我们能否集体反思一下我们赐予了孩子什么?

    救救孩子!

    救救父母!

    也救救老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年级第一的“好学生”也会杀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gz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