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大火的《德雷尔一家》,很有几分看头。这部仅有6集的家庭喜剧,选景于希腊的阳光海滩,延续着英剧一惯精良的制作,在油彩般古典的色调中款款展开。
故事开始于1935年的英国伦敦,一户没落的中产家庭,父亲早亡,母亲路易莎(Lovisa)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这份艰难,不仅来自于经济的压力,更有孩子们层出不穷的各种状况。大哥拉里(Larry)生意失败;二哥莱斯利(Leslie)身无长物,游手好闲;16岁三姐玛格(Margo)一心想着赶快嫁人,舒服度日;连最小的弟弟盖瑞(Gerry)也不让人省心。第一集开篇,母亲路易莎便因为他“宁愿躲在壁橱后面喂老鼠也不去上课”而被校长叫去责问。没想到母亲出人意料地反驳了校长的观点,甚至还给盖瑞退了学。从此,只读过一年级的盖瑞变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学校生涯。
茫然若失的路易莎坐在海边的长椅上盘算着自己一团乱麻的生活。身旁一位头发花白老妇,穿戴着同样的青色风衣红色帽子,回首间,路易莎放佛看到了自己的暮年:沉寂而木然的脸,如此时的严冬般了无生机。
似有警醒的路易莎下定决心改变生活——搬家!四个孩子被连哄带骗的带到了希腊的科夫岛(Corfu)。英伦的湿冷气候让人们对希腊的温暖阳光毫无抵抗。但这一次,他们可不是度假,而是安家。,在一个廉价出售的破旧宅院,一望无际的海滩在自家门口伸展,茂盛的树木在骄阳下摇曳,风景真是不错,可这份远离都市的淳朴背后,则是原始闭塞。这也正是母亲选择它的原因之一:便宜。几近破产的路易莎卖掉了伦敦的房产,目前的经济状况也只能负担得起这种随时可能掉下天花板的“古董房”。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越变越好的。母亲把家收拾的温馨别致,无所事事的孩子们也各自找到了乐趣:老大,写出了第一部小说;老二融入了当地生活;老三找到了正经工作;老四则与趣味相投的自然学家结下友谊,还建造了自己的动物园。
片中的小弟弟正是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杰拉尔德·德雷尔(Gerald·Durrell)。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的小说《希腊三部曲》已被多次拍成影视作品。顽童杰拉尔德10岁辍学,随全家迁居希腊,享受了五年的乡村生活。他的确是一位动物痴迷者,出生于印度的他第一个学会的词并非爸爸妈妈而是动物园“Zoo”;22岁组建动物采集远征队;34岁在英国泽西岛成立私人动物园;38岁创立信托基金支持跨国性动物保育;51岁建立的“迷你大学”,已为超过80个国家培训专职保育人员;57岁获得英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
德雷尔一生完成37部著作,拍摄过12个系列的电视专题,经济所得多数用来支持动物保育,而其优美灿烂的文字却成了几代人的启蒙必读。
他笔下的科夫岛充满好闻的味道、缤纷的颜色、可口的食物、柔软的触感、奇怪有趣的人物以及无尽的爱、学习与玩乐。他曾说:“科夫岛上的童年生活塑造了我的一生,倘若我果真拥有亚瑟王手下梅林法师的魔法,我愿给每个孩子如我一般的童年礼物。”在那奇妙的五年里,在那个仙境般的地方,德雷尔享受过惬意的生活,也曾以最大的自由,挖掘了自己天然的宝藏。
相比之下,现在孩子的童年却是贫瘠的,或者埋头于各种兴趣辅导班,或者被电子设备充斥耳目。当人们谈论教育时,往往过分重视于“教”,却忽略了“育”。每一天上学路上是鸟语花香的风景,还是嘈杂的建筑工地,久而久之,也会对孩子的认知和性格产生差异化的影响。自然教育家关于此类调查案例不胜枚举。
近来,都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病历的与日增长令人愕然。此类孩子孤独、焦躁、易怒,审美、智力、道德也在不同层面有所缺失,究其原因多是生活轨迹与自然的割裂。医生只能开出“回归乡野”的药方。成长路上需要多元的培养,“技识”层面的东西可以靠勤学习得,而“趣识”却只能靠亲身体悟。不妨把孩子交给自然,让其尽情的吸取,尽情的释放,孩子有他的自己的风景。而长者,站在崖边就好,守望,也欣赏。
中国一位90后的女画家西茜的成长就颇有趣味。巧合的是,同样没有经过常规途径完成社会化的她,也是读完一年级便辍学回家,由画家父亲独自培养。童年在她回忆里是迷离的,“像一直在画画,又像一直在读书,还像一直在玩耍。”16岁,她开始靠画画养家;19岁,名动画坛;她笔下的暗调没有阴郁,却散发着异样的温暖;不论荷花,还是美人,留在画布上的都是极真极幻的映相。
人们猜测,现已成年的西茜也许孤独,她这种“野化”的生存方式恐怕难容主流。可她却偏偏是快乐的,“能感觉到阳光,感觉到空气,感觉到水,感觉到大自然的的滋养”。她的快乐来得像小猫、小鸽子般简单,这份纯真恰恰最需要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才体会得到。浪漫的父亲认为,“保持童真就是一种乐趣”,西茜赞同也感激父亲如此教育。
“只要你去找,充满阳光的日子俯拾即是;只要你别抛弃自己的童心,童年永远近在咫尺”,德雷尔早已吐露玄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