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骏马
当我看完电影,想写点什么的时候会有短暂迷茫。老婆说,不用把你不成熟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这样你会很吃亏。我说,你说的很对,只是我不想假装完美。我喜欢用文字的方式和读者交流真实感受,仅此而已。
电影结束,走出影院,老婆问我,你什么感受。我说,挺复杂,像教育片。看似讲了一个种族歧视的故事,但又不全是,剧情简单,一开始就能联想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但很耐看,120分钟一点都不觉着长,有些意犹未尽。这是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能在短短两个小时演绎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国家,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如何面对与度过。
自始至终,我一直盯着白人托尼,看他说话大咧咧的神态,看他吃汉堡满嘴流油的样子。他很招人喜欢,因为他活的真实,高兴就高兴,生气就生气,喜欢就喜欢,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反应直接,表现直白。但是,他没钱。为养活老婆孩子,他什么都干,与别人赌钱吃热狗,一连吃下26个,他赢了。只要能挣钱,他愿意帮人处理任何棘手问题。他身上有种磁石般的吸引力,他不装,不假,自由自在,仿佛没有烦恼,除了没钱。
雪利博士,黑人音乐家找到托尼,希望他能成为自己南方巡演的司机兼管家。托尼答应了,只负责开车,不负责其他。故事在巡演途中展开,因为种族歧视,黑人音乐家一路遭遇各种不公待遇,托尼用暴力一一化解。雪利教会托尼给老婆写情书,教会他体面的生活,如何活的有尊严。三分之一时间,他们坐在车里,观念冲突不断。8个星期巡演之路,两个朝夕相处的男人彼此影响,相互改造,结下深厚友情。
坐在同一部车里的两个人。雪利是钢琴家,与总统是好朋友,但他来到南部地区却像所有黑人,活的低下而卑微,哪怕他有身份,还有钱,却无法走进白人出入的餐厅,正常享用美食。托尼是街头混混,无正当职业,靠打工挣钱,但他在南部地区活的像个老板,哪怕他是被雇用的临时工。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人与人就是这么不同。
说这部电影像教育片,因为我们的观念会被它改造。它让我们清楚看到人与人的差异,人群的结构与圈层。我们喜欢划分“我们”与“他们”,“我的”和“你的”。
人类的祖先从非洲大草原一路走来,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因地域、气候和食物的变化,逐渐演化为不同的人种,呈现完全不同的肤色。人类同宗同源,本无任何差别,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种族,是一群从树上跳下,直立行走的猴子。后来,人类创造了劳动工具,有了果腹的食物,有了社会和阶层,有了战争与杀戮,有了历史与文明。人类越来越进步,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懂。
《绿皮书》让我们看见不曾去到的过去,无法抵达的未来和可以改变的现在。静静坐下来,回想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习惯的改变,认识的改变和生活的改变。如果没有种族歧视,也就不会有“绿皮书”,不会有这个真实故事的发生。当看到黑人受到无端歧视,而他是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即使是白人,是暂时强大的大多数,你不会无动于衷,你明白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托尼知道无法改变现状,但他选择支持雪利,依然决然站在他这一边。人是情感动物,因为彼此相处,因为同甘共苦。雪利在托尼怂恿下,开始手抓鸡腿在车里吃鸡,将鸡骨头随手扔出窗外;他走进小酒馆,第一次为低层人群弹奏乐曲;他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放下了那个一直端着的高大形象。托尼收起挥舞的拳头,变得像个绅士,活得更有尊严,以至于他的家人朋友对他另眼相看,有些不太习惯。
《绿皮书》,你无法轻易的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和结论,正如我们的生活,充满变数,充满希望,充满温情。每天的生活,我们会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部电影,做出一些不易察觉的改变,究竟改变的是什么?大概是自己想要成为,却还未抵达的——样子。
忘记告诉你,从头到尾,观众时而笑声不断,时而脸上挂着泪水,因为托尼,因为雪利,因为正在被故事改变的我们和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