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早上起来,发现女儿情绪有点不对劲,眯着双眼,皱着眉头。她说眼睛有点难受。我细看,眼皮有点浮肿。身体不适影响了心情,吃早餐时,她闷闷不乐。我建议要不请个假,在家休息。女儿反对,说今天有考试。我尊重她的选择。
吃完早餐,我给她滴了眼药水。送她出到门口,嘱咐道:“如果觉得难受,就向老师请假回来。我会在家的。”女儿点点头。
我关上房门的刹那,想起嘱咐女儿的话,内心一阵感动。我想,女儿一定能从我的关切中,体会到一份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来自妈妈,来自家。
“怎样把家变成一个孩子在外面受到挫折后的一个避难所或退身之所,这件事特别的重要。”对于俞敏洪老师的这番感触,我深以为然。
“如果觉得难受,就回家吧。”如果每个父母,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那么孩子将会变得无畏和坚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在外经受怎样的挫折与伤害,还有家可回,可疗伤,无需害怕。
02
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提到了关于儿子的一次危机处理。
她的儿子十九岁时,在国外读大二。一天凌晨,她接到儿子的越洋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妈妈,实在对不起,我扛不住了!”
电话里,她让儿子慢慢诉说。而后了解到,由于儿子过于自信,选修了太多的学分课程和实践作业,导致作息时间完全失控,课业被拉下来,身体和情绪也低到了极点。
她和儿子讨论商量后,儿子决定向学校申请实习一个学期,以此重新调整自己。
事后,黄静洁感慨:“作为母亲,我是多么幸运,我听到了孩子对我的呼唤”。
她的儿子又何尝不是幸运的?他在迷茫之中相信母亲,找到母亲,母亲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孩子的呼唤,源于信任,源于家人带来的安全感。如果没有可信任的人,帮助卸下所负的重担,孩子很容易会因无助而被压垮。
前段时间,一则“男孩疑因撞碎学校玻璃留遗书坠亡”的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江苏省华阳实验小学的9岁男孩, 一天上学前,从17楼跳下自尽。在给奶奶留下的遗书中,男孩说自己“撞坏”了学校的玻璃,老师要求赔偿。他不敢告诉奶奶,因为害怕被惩罚。
经过三天的煎熬,男孩选择了跳楼。
做了错事,被老师责罚,害怕家长责骂,孩子小小的心里,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网友@八九不离十说:“小时候打碎学校玻璃,怕被家人骂,那种紧张感,比长大后干啥都害怕。”
面对内心的压力,孩子却是如此地无助,独自忍受着恐惧的煎熬。最亲密的家人给不了他安全感,他也不知要去哪里才能找到安全之地,他只能选择以死来逃避。
03
“家对我而言,不是一个退路更不是一个避风港,那不是温暖的所在。”这是一位网友的心声,其中包含了多少的无助与无奈。
为什么家会让人失望?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向家长提问:
“在你的生命,在你的心理,在你的精神走向独立的时候,你的身边有没有人守护你,指引着你?
有没有人在你需要的时候陪伴着你?
有没有人在你脆弱的时候支持你?”
大部分家长的回答是:
“没有”。
“我是独自长大的”。
“不挨骂就好了……”。
由此可见,很多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无所知,稀里糊涂地长大,再稀里糊涂地养自己的孩子。
武志红老师说: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被一个更成熟的生命看护。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如果父母对生命的过程一无所知,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父母需要成长。
当父母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生命和独立的个体,并给予孩子健康成长应有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时,也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避风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