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课期间,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电影:《12怒汉》。看完之后,陷入沉思。
里面的男孩被怀疑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一个老人证明,他听到楼下的男孩在晚上12点10分说“我要杀了你”这句话,而同时,男孩家对面的一个45岁女性说,从他们家之间的电车两个窗口看到男孩杀了他父亲。同时,警方还发现案发现场留下凶器,一把折叠刀。但男孩一方说他有不在场证据,男孩在11点左右出去看了电影,3点多才回到家,就发现父亲死了,自己被抓。而警方问男孩关于电影的细节,男孩也没有答出来。
审判结果交给12个审判人来决定,需要得到一致的结果。最开始,11个人觉得男孩有罪,只有一个人坚持着无罪。但到后面,说无罪的人对那些证人的证词进行论断,那把折叠刀,不是男孩独一无二的。那个老人,衣服有破洞,一个平凡了大半辈子的人,见到难得的一次得到他人关注的机会,可能作伪证,而且他们对跛脚老人说用了15秒的时间从床前走到门口这件事进行了模拟现场证明,发现用了45秒的时间。而且在电车行驶的过程中,声音会很吵,一般人都听不清楼下的声音。对于那个女士,在场的审判官有人提出,发现女士眼角下方有长期戴眼镜的人才会留下的印子,而女人在晚上12点那个时候已经上床睡觉了,怎么会顾得及戴眼镜。而且那个女人说,看见男孩杀了人,立刻尖叫,但如果凶手真的是男孩,那他为什么还要在3点左右还要返回,而不是直接跑。并且,当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死了,怎么还会在案发现场想到自己之前看了什么电影,以及男孩是和父亲大吵一架出门的,哪还有心情看电影。还有“我要杀了你”这句话,当人愤怒到极点时,都可能从嘴里冒出来,但和做出来时两码事。
于是,经过多番讨论以及推论,最终变成12比0。其实,到底是不是那个男孩杀了父亲,这件事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到底是不是男孩杀了他。但可以肯定的是,男孩会被释放。
假如是男孩杀的,那么相当于放走了一个杀人犯。但假如不是男孩杀的,却对男孩处以死刑,那么,势必会造成全社会的恐慌,人们不会再相信法律,后果比第一个要严重的多。权衡之下,自然是第一个决定造成的损伤更小。
但是,不是每一个审判官都像电影里面的那个人一样,是正义的化身,想要找到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人是无罪,真切的为嫌疑人负责。毕竟,那12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在商讨这种关系到别人性命的事情面前,还一心牵挂着即将开始的球赛,有几个人,在别人为了推翻之前证明男孩杀人的证据而苦口婆心的解释时,他们却在玩五子棋打发时间,也有人,坚持认为就是男孩杀的人,因为男孩从小就在贫民窟里长大,带着本身的偏见。
让我想起了《杀死一只知更鸟》那本书,里面有一个案子,就因为嫌疑人是黑人,所有的人都怀疑就是黑人强奸了那个妇女,而当正义的父亲为了洗刷黑人的罪行而努力时,其他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家人。
偏见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因为它的存在,会蒙蔽掉你眼中的真相。所以,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有时候不要轻易相信你看到的,因为你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而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听到的也一样,毕竟,流言蜚语就是这么来的,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还是应该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