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即便学古琴已经在大城市里演变成了四大俗,也还是会有许多人,琴与筝这俩乐器根本分不清楚。
古琴,相传为伏羲氏所做,开始是五根弦,相传后周文王加了一根,周武王加了一根。就成了七弦琴。
这世上就是有那么一种道理,就是一个东西,天天在你身边,你往往觉察不到他的重要性,然而,突然一天,你会发现,他已经给过你很多东西,以至于你的内心都被他影响的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了。
“琴者,禁也。”
古人的文献里,这句话是与修身修心紧密联系的,这种音乐会界定一个中正的美学范畴,纠正一些过度的、无节制的音乐情绪,当与《关雎》里面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属于一种意思。也与“和”这一基础理论一以贯之。
初始对“和”这一概念,并没有那么深入的,感同身受一样的体验。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内心世界已经不那么一样了,虽然这种感觉实在无法说清楚,但是我知道确实是存在的,比如说,内心会更坚定,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会对很多世俗意义的成功学保持理解,但是自己会有自己的体系评判,他对心志的锤炼,倒真的是神奇的很,也是对治大城市浮躁病的一个好方式。
相处久了,弹琴大概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前日与小姐妹聊天,她感慨,古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大概是用来打发漫长的个人时间的,会把你填的满满的而不空虚,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还有那么一点小情趣小滋味在里面。想来也是享受了。
总比声色犬马这些直观刺激多出来点高级感,时间久了也不会伤身体。
此为琴的又一等乐事,曰无限开发内心世界。

不过,我对琴曲美学这方面的认知实在算有限,属于只知道好,不知道为什么好的人,能感受到体内的情绪流动,但是说,形容一个曲子的好法,大概只剩了“好带劲”“很欢乐”这些个最大白话的句子。
急的老师给我普及了《音乐美学史》去看,美其名曰增加美学修养。再形容曲子别那么词穷。
还有一个感觉是,你的手指之下,将是另一个你自己。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其实也是琴如其人,油滑之人弹琴必油滑,浮躁之人弹出来必浮躁。内心中正的人,会有铿锵感。
想来琴除了技艺高下之分,另一个境界之分,便是人之分别。
从习文、习画、习字很多方面来看,一个路径就是先模仿,再风格。然后别开生面。从古人大家那里亦步亦趋的走下来,你只有真真正正的跪拜过,了解过,把一个体系搞通透,才会有跳脱的那一天。从学习这方面看,我这亦步亦趋的路程有些漫长。最近终于觉得有点立起来的骨架感了。未来到底会是种什么风格,我还是实在不知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很多年努力。
自学琴以来,一直被强调难学易忘不中听,而且还有一个现象,越弹起来越心虚,总觉得这水太深,学的越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越多。当然,演奏的时候这些外行是看不出来的。最近居然从枯燥练习中体会出一点乐趣,老师说过枯燥的练习也会上瘾。很久以前我不理解,这怎么能够。后来想,大概与登山涉河等等诸般道理一样,经过了艰苦努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以后,就觉得啊,以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甚至那苦还能有点别样的甜。
商业社会里永远不缺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回想起来这几年来的弹琴历史,我情愿海浪在卷走上层浮沫的时候,我能留下点深刻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