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 小木山庄的溜溜 | 来源:发表于2021-11-02 19:18 被阅读0次

今天在中国经济专题课上,老师讲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教授——张培刚教授。让我先把百度百科里的简介放上来。

张培刚教授(1913.7.10-2011.11.23),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3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45年冬获经济学科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专著,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 

张培刚教授创立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构想,为发展经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率先倡导并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和普及。

为了更直观的展现我内心无法排解的遗憾和痛苦,让我展示一下张教授的博士同学。

张培刚教授与萨缪尔森是同班同学,两人一起拿到优秀博士论文。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那么张教授到哪里去了呢?他拒绝了张伯伦邀请他在哈佛任教的邀请,坚决回国,希望能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工业化知识,帮助祖国实现工业化。

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里,这位国际顶级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查无此人,因为他已经去乡下放牛了。

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到北京要求见Pei kang Chang(张培刚),外交部人员一度听成了“背钢枪”,辗转到武汉时,张培刚正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做基建办主任,劝农民搬家迁坟。领导碍于面子,叮嘱张培刚不要说从工地上过来,在一间从制图教研室借来的办公室里,他方得知自己的博士论文出了西班牙语版本,在南美引起巨大轰动。

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Pei kang Chang”被视为特务暗号,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回的大量外文文献被成箱捣毁。 

直到八十年代,他终于回到了学术道路上,但是老师说他的学术能力已经没有那么强了,老师说当他开始用形象来举例的时候,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不行了。可以说,他的学术巅峰就在他的博士论文。

七十多岁的老教授,积劳成疾,一度病危。

最后这个教授活了将近一百岁。

他的一百年人生,前三十年不断向上走,中间三十年掉到深渊里,最后三十年终于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舅妈说这个教授心态还挺好的,毕竟寿命这么长。

百度百科里说,张教授被下放到湖北农村劳动,村里的老人至今仍记得,这位戴着眼镜有点知识的农民白天推着四百斤左右的粪车,晚上则在水塘边的大枫树下教农民识字。

心态是挺好的。心态不好都没法活着看到改革开放。

我想了想,觉得他之所以活了那么多年,可能是想要把中间丢失掉的三十年补回来。三十年最年富力强的时光永远找不回来了,于是只好坚持着不敢死。当年毕业回国的一腔报国热情还没有发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我想想真的要气死了。不如我们再对比一下两弹一星的钱学森教授,回国之后做出了他想做的贡献,他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值得的,他的青春和热血都没有白费。

我想象了一下,说不定张教授要是能够有钱教授这样的学术环境,中国就能出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我真是看不得这样的故事,那种被辜负的感觉太让人痛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经我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有一步之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rf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