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是富有的。
恰恰是通过“给”,人们才能体验自我的力量,体验自我的“富裕”、自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给”比“得”能带来更多的愉快,这并非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自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可以同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同时他在给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你的给并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你的给,不可避免的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你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收者也成为一个给予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的人,在给的行为中会诞生出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利己的人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内心缺少生命力,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形式的满足,来弥补他由于“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而失去的幸福。
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而爱自己的人,会非常清晰的明白这一理念: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
爱自己的人,会有规律性的生活,避免没有意义的交谈,避免陷入到自己幻想中的世界里面暗无天日,避免用各种嗜好去弥补现实中的空虚。
爱自己的人,会完全投入的在现时现地生活,而不是干着这事儿想着那事儿。
爱自己的人,会对自己保持清醒。
什么叫做对自己保持清醒呢?我们用母亲对婴儿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对一个生命的清醒的关注。
在婴儿还没有表达以前,母亲就能感觉到婴儿体内的一些变化,他的愿望和需要。婴儿一叫或一哭,母亲就会醒来,这说明母亲对孩子的每一种生命的表现都是清醒的。
母亲既不害怕,也不担心,而是处于一种清醒的平衡状态,能接受孩子发出的每一个重要信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清醒的面对自己。
比如在感觉到累和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或用碎片化的视频剧情和消沉思想来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那么一蹶不振?
同样的,在我们生气、逃避或者迷惑不解的时候,在我们开始想入非非的时候,都应该这样问自己。
在所有的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到为自己辩护的借口——这样我们就会听到内心的一些声音,在向我们讲述:为什么会害怕、担心、消沉或者迷惑不解。
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
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
爱自己是爱别人的基础条件。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能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客观性和信念。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真实是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体验到的主要是内心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现实本身是不重要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到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学会爱,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注意到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没有做到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和敏锐。
你的想法是由大脑中的某个模块产生的,通过某种感情吸引你的注意力,“试图”劫持你的大脑。怎么跟想法剥离呢?
方法是当一个想法来了的时候,你要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跟它保持距离,不去想它,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这就好比说你站在一个火车站,各种想法就是火车,眼前的火车纷纷来了又走,而你始终不上车。
事实上,人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理智和客观。虽然这很难很难做到。
我们相信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们自己观察和思考的产物,这种思想就是信念。
我们对自己的觉悟和成熟体验得越深,我们的信念就越有力量。在信念中生活,就是创造性的生活。
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信念,达成一个目标需要信念,为了能够入睡需要信念,开始去做一项工作也需要信念……如果缺乏这样的一些信念,就会因为忧虑孩子而惶恐不安,就会失眠或者疑心重重,就会没有能力做创造性的工作。
怎么样保持支撑自己成长的信念呢?
——要认识到你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失去信念,要看穿用来为自己的失去信念而辩护的各种借口。
如果给自己找了借口,要认识到什么地方变得脆弱了,以及找了哪些借口。另外也要认识到,每一次的放弃/借口/放纵/沉沦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借口和更深的沉沦,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没有信念为止。
在心理层面,人的核心问题在于,一个人以何种方式同其他人、同自己、同现实和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
现在大脑和婴儿研究证明,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能以积极的方式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联系是有创造性的,因为能够在联系过程中,不断演化出新的东西来。
走向内心的道路,不是为了脱离尘世,而是为了能同现实、同他人、同自己之间建立更理性、更有爱的关系。
如果这种基本的倾向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变成一种具有创造力的习惯,那么人就能独立的、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思考、爱、感觉和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