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越来越发现毛姆的小说书名都很特别,且具有深邃的寓意。喜欢他的作品,只是觉得读一本就会少一本,心里莫名地有些难过。就如我读完了加缪的全部作品后,精神充实了,但心里却空落落。真是很奇怪的感觉!
毛姆这部小说《面纱》的命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真是优美的讽刺啊!
《面纱》这部小说确实有些讽刺,但后来主人公的命运却使人即怜悯又感动。
美貌的英国女孩吉蒂,从小受母亲灌输,养成了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性格。她本想如母亲期望的那样,嫁给一个显贵。但挑来挑去,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眼看着比自己丑很多的妹妹找了一个富商子弟,而且就快要结婚了,还邀请吉蒂做伴娘。吉蒂觉得被打脸,明明自己这么漂亮,却要落在妹妹后面,这对她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那场舞会上,一个叫沃尔特的年轻男子爱上了光彩照人的吉蒂。而吉蒂觉得他只是个相貌平平的男人。没想到几次见面后,沃尔特竟向吉蒂表白并求婚。吉蒂迫于妹妹即将到来的婚礼对她的打击,也觉得自己已迈入大龄剩女的行列,于是,她答应了。
闪婚的两个人各方面都明显不合适,但又各取所需。婚后,吉蒂随丈夫沃尔特到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定居。
高高在上的吉蒂被丈夫深爱,处处让着她,宠着她。但她总是看沃尔特不顺眼,觉得他闷,没有情趣,一个无聊至极的男人。
吉蒂生性活泼,很喜欢聊天。但沃尔特的缄默让她感觉很不适应。她想和他说话,可是他总是在忙,不是在看书,就是在思考。有时,她说的话,他根本不接茬。譬如那天,吉蒂说:“这雨下得跟瓢泼似的。”可她半天得不到回应。她大声地又重复了一遍:“这雨下得跟瓢泼似的。”沃尔特笑着说:“我听到了。”吉蒂需要的是一个能给她物质满足的同时,又会风花雪月的伴侣,可作为细菌学家的沃尔特只有沉默。这是一种差距,从学识到性格,这俩人还真是天壤之别。
毕竟是新婚,虽然吉蒂不爱沃尔特,但他对她无微不至的爱也能让日子温暖起来。这些温暖还没有长大,沃尔特就遭遇了生命中的极寒地带。吉蒂出轨了。她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他叫查理,是沃尔特的间接领导。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的野心似乎比他的能力大很多。他热情、富有、帅气、骄傲、自私又极度自负。吉蒂与他一见倾心,真是干柴遇烈火,熊熊燃烧。
套用我华夏民族古老又睿智的一句谚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吉蒂和查理的奸情终被沃尔特无意中撞见了。他没有立即抓包,可能他太爱他妻子吉蒂,不想场面那么难堪。再加上他内敛的性格不允许他大吵大闹。忍字头上一把刀,沃尔特的心在流血,表面上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这可吓坏了吉蒂,惴惴不安的她思想左右互搏着。一边的声音是沃尔特并没有发现她和查理的奸情,是她多心了。另一边的声音又说,即使他发现了也未必是件坏事。反正自己不爱他,刚好可以解套,和他离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沃尔特考虑了几天,还是摊牌了。他给吉蒂两个选择:一个是离婚,前提是查理也必须离婚娶吉蒂。另一个选择是让吉蒂随他去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沃尔特已经申请了去湄潭府工作,因为他是细菌学家,也懂些医术,那里需要他。但让人感觉沃尔特的这一决定更像是去自杀。也是,他绝望了!他深爱的女人背叛了他,可他不想放弃她,又想和她一起毁灭。他还想用危险繁忙的工作来分散自己这份煎熬,为疫区的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真是矛盾的纠结心理,腹黑又高尚。
愿望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哭哭啼啼的吉蒂出现在查理面前,对他说明情况时,他一改往日的温情,自私的嘴脸显露出来。他宣称自己绝不会和妻子离婚,甚至建议吉蒂去湄潭府会使整件事情好起来。当爱情的面纱滑落的时候,吉蒂看到的是冷酷的绝情。
在爱中煎熬的吉蒂无奈地选择了与丈夫沃尔特去湄潭府。她知道,这无疑就是自杀,她接受也因为她没有退路。她有一个回不去的娘家,她怕母亲责骂,更怕妹妹嘲笑。她是一朵落花,只能随波逐流。她置气地对丈夫说她只带一套夏天的衣服和一身寿衣。她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02
去湄潭府的路上,轿子里的吉蒂一直在哭。她想用眼泪洗刷自己的耻辱,可她依然忘不了查理,忘不了他给的温存。轿帘外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宁静又浩瀚,她却无心观赏眼前这美景。沃尔特一路更加缄默,冷得像块冰。
在山上简陋的平房里安顿下来,这里是他们的新家。也就是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后,吉蒂的思想才慢慢地改变。起初的时候,每天无所事事的她会想念查理,想念和他一起热烈的过往。那天,她去修道院参观,修女们无怨无悔地帮助被霍乱肆虐的人们,收留并抚养被遗弃的女婴们。她们很穷,甚至过着朝不保夕日子,但她们却是快乐的,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身。吉蒂无意中得知自己的丈夫很喜欢孩子,会时常去看她们,抱她们。她觉得他那么冰冷的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沃尔特很忙,有很多感染了霍乱的患者需要他医治。他不停地做实验研制疫苗,每天都很晚回家。他疲惫极了,一句话都不想说。空虚寂寞的吉蒂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整天什么都不做。此时,她的爱情在这场生死攸关的霍乱中变得如此渺小。她感觉自己很傻、很卑劣。她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她决定去修道院帮忙。
到修道院工作后的吉蒂仿佛迎来了新生。她每天朝气蓬勃,用心照顾着那些可怜的孩子,给姑娘们教刺绣,教孩子们唱歌。她感受博大的力量,知道了普度众生的真谛。她终于告别了她那见不得光的爱情。她后悔,后悔不应该伤害自己的丈夫沃尔特,他是多么善良无私的人啊!尽管这样想,但她还是不爱他,她只希望他能原谅她。
吉蒂怀孕了。沃尔特是开心的,吉蒂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她不确定孩子是不是沃尔特的。从这点看来,吉蒂是个诚实的女人,更能看出沃尔特的大度及宽容。
作为一个智者出场的人,韦尔顿受之无愧。他是吉蒂遇到的少有的知音。他像一把旁敲侧击的钥匙,为吉蒂解开了许多心结;他像一阵风,在吉蒂闷得透不过来气时,他会徐徐吹来;他更像一个心灵大师,在吉蒂迷茫时,为她指点迷津。韦尔顿虽然在本书中被提及的不多,但在整个故事中也占不小的份额。所以说,吉蒂的改变,韦尔顿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沃尔特是不幸的,他死在了对抗霍乱的战役中。他也是伟大的,一个远渡重洋的英国病毒学家,为了解救疫病中的人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被草草地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多么让人泪目啊!而作为妻子的吉蒂却没有哭。其实她心里也很难过,只是她哭不出来。她在思考沃尔特临终时对她说的那句话:“死的却是狗。”她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韦尔顿什么意思?
韦尔顿解释道:“那是戈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家,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我想吉蒂听到这样的解释,心里肯定会万分难过与后悔,只是毛姆大叔在书中没有描述吉蒂当时的心情。或许,吉蒂更后悔沃尔特还没有等到她爱上他,就死了。这难道是时间的面纱?揭开之后,总有些令人后悔、令人惋惜的东西。
03
湄潭府的经历让吉蒂变得坚强,也让她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她要带着腹中的孩子回英国去,她需要家的温暖,她想她能接受母亲的责骂,也能接受妹妹的嘲讽。她什么都不怕了。可是,上天没有给她机会让她见她母亲最后一面,她母亲突然病逝了。
吉蒂的父亲一直都是家里的挣钱工具,他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有血缘关系,没有过多的情感。他妻子离世后,他却收到了那份迟来的任命,可是她看不到了。他说话闪烁其词,为的是不想女儿拖累自己。吉蒂在掏心掏肺中还是唤醒了父女之情,他们在抱头痛哭中化解了多少年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也唤回了那些年失去的亲情。
吉蒂知道前路一片渺茫,但她怀揣着勇气和坚强。她会勇敢地面对将来的一切。她时常想起去湄潭府经过的那片稻田,想起那条路上的风景,她觉得很美。她的心从那条路上和那里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那会是一条平和宁静之路,它曾经在修女们的眼睛里出现过。
一个觉醒的女人格外美丽,就像吉蒂。
有时想想,人生寻求的并非一时的巅峰,而是辽阔的宁静。觉醒、救赎,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意义所在。在一段颠簸的路上,即使扭了脚,也要含笑面对,因为前路还长,我们都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些什么?而面纱,只是各种事物的遮挡物。它会让人迷惑,但它也是世间的存在。平常心吧!带着一双慧眼,带着善意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