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收藏的好文
2017-03-18 匹配者和奋斗者

2017-03-18 匹配者和奋斗者

作者: alucardzhou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8:54 被阅读233次
万维钢  日课148丨匹配者和奋斗者

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两种人生观,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人。

一“奋斗者”。他永远想要更好的东西,比如更多的金钱、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永不满足。其实他并不在乎自己得到的这个东西的绝对好坏,他追求的是一个相对的位置,也就是必须要比别人的好 —— 他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是想“赢”。“赢”,比生活得幸福更重要。

二“匹配者”。匹配者的人生哲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匹配者不要求自己比别人都强,也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位置,认为万事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了。就好像很多女生找男朋友,不一定非得找最聪明最有钱最帅的,找一个对自己好的就行。匹配者从事什么职业,一定是从兴趣出发;匹配者买什么东西,一定不会跟人攀比。匹配者注重个人品味,不论钱多钱少,总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独特的定位。匹配者的生活非常幸福。

当然,这两种人生观不是绝对的,可能一个人在某些领域是奋斗者,在某些领域又是匹配者。

那么你是奋斗者还是匹配者?你喜欢奋斗者还是匹配者?你猜,经济学家又会喜欢哪一种人?

泰勒·科文的《自满阶级》认为,美国现在有太多的匹配者,而缺乏奋斗者。

1.匹配带来幸福

上期我们说到,美国人的收入现在处在一个停滞状态,几十年里没有实质的增长。但这几十年也不是白过了 —— 有意思的是,虽然收入的经济指标不行,美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其实是提高了的。

以spotify的音乐还有亚马逊上的旧书为例.

这个运行模式的精神,就是匹配。

我们能随时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轻易找到符合自己口味质量好价格便宜的餐馆、乃至于在相亲网站找到配偶,这些功能的背后有推荐引擎、有口碑评价系统,这些本质上都是匹配。

还有专门挣你钱的价格匹配。

匹配,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让每个人找到最适合他的东西。东西还是这些东西,人还是这些人,整个过程谁也没花很多钱,谁也没挣很多钱,但是大家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

所以,有时候经济指标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人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幸福度就这么提高了。因此科文说,他是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者,但是是幸福度提高的乐观主义者。

看来匹配是个大好事。但是匹配有个重要特点 —— 匹配是在对现有资源进行调度,它可没有创造新的资源。

罗胖特别爱说两个词,“存量”,“增量”。罗胖的价值观是说,我们应该去追求“增量”。

匹配,匹配的是存量。

2.谁还能把不喜欢的歌曲听五遍

即使作为经济学家,科文也并不反感匹配,不过他列举了匹配的种种弊端。

首先,匹配并没有解决生活的所有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解决任何大问题。美国典型中产阶级家庭花费的大头,是房子、医疗保险、子女的大学教育、养车费用、和日常食品。互联网匹配技术对这些大项目的贡献非常有限。也许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房子和比较各个大学的指标,但是互联网并没有降低房价和大学学费,这些费用都在高涨。

而且匹配只帮助了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如果穷人根本就不会使用互联网,匹配就帮不了他们。

匹配有利于公司招人。有了匹配,公司在全国范围选拔最适合它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这些往往只对高端的员工和公司有用。求职招聘网站、猎头公司都是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服务的,普通蓝领工人用不上。

不但如此,匹配还把最好的人才集中到了最好的公司。如果最厉害的人的都去了谷歌和苹果,那硅谷之外的公司怎么办?传统的炼钢厂、汽车厂应该招什么样的人才呢?少数公司是获得了更强大的创新能力,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过分集中并不见得是一个好事。

集中,甚至说的严重一点也就是“社会隔离”,在科文看来,简直是匹配的同义词。1930年代,大多数美国的结婚对象就住在距离他家五个街区范围内,可能是小时候的玩伴,可能高中同学。而现在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网上、通过各种硬指标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形成强强联合,高学历找高学历,高收入找高收入,这不就是社会隔离吗?

还有,现在匹配算法太精确,我们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东西,那就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新东西了。

科文说,他十五岁的时候买过一张音乐专辑。他事先听别人说这张专辑好听,买回来自己听了感觉并不好听。可是钱都花了,家里唱片又不多,他还是把专辑反复播放了。结果听了五遍之后,他就非常喜欢这张专辑了!这张专辑给他开辟一个新的音乐领域。
这是一个窗口期被意外砸破的案例,好似基因突变。而不假思索的高匹配确实会降低这种事件的概率。同时,算法研究者们也在完善,会刻意增加这种事件。曲线以后,殊途同归。

今天的年轻人还可能会把一个不好听的专辑听五遍吗?匹配算法已经已经从你的播放习惯里充分了解了你,根本就不会向你推荐你听第一遍会感觉不好听的歌曲。

在这个充分匹配的世界,人们根本不愿意、也不需要尝试新东西。

那就更不用说任何有风险的事情了。

3.安全第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街头运动曾经是风起云涌,而现在各个地方政府都对街头集会和游行施加了诸多限制,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违反宪法的程度,可是这类限制其实很得人心。你们想闹事到别处闹去,不能在我家后院。

科文说,美国人是不是已经忘了,从前民权运动的时候,曾经有家长把自己的小孩排在示威队伍的最前头去跟警察对抗!

这在今天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了。事实上今天的社会拒绝一切可能对孩子有危险的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中小学生爱玩一个叫做“躲避球”的游戏,就拿球直接往对方的身上打,谁被打中了就要离场。小孩还特别爱打头打脸,有时候被打一下也挺疼的。哭着离场的也有,老师也不在意,无非是鼓励几句,说孩子要坚强啊!

但在今天的美国小学校园,躲避球已经被禁止了。学校对一切可能有身体接触的体育活动都万分小心,课间打闹干脆就禁止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甚至有人还想把美式足球也给禁了。

是,如果你看统计,玩美式足球的确有脑震荡的危险 —— 可是二三十年前,人们根本连想都没想过那种危险。哪有什么东西是没有风险的?

现在美国大学的一个最新热点是要求教授,如果你讲的这堂课可能有任何“敏感”内容 —— 宗教啊、历史啊、儿童不宜的话题啊 —— 那就要上课之前和学生说明,就好像那些限制级的电影一样:“我们这学期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

学生未必会有什么不适,也许是家长特别容易产生不适。现在美国有10%以上的小孩被诊断为ADHD,也就是儿童多动症,甚至十五六岁的青年还被认为有ADHD。如果10%的人都有这个病,这还是个病吗?现在基本上哪个小孩只要活泼好动,他就是疑似ADHD。

那你可能说,科文说这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现代社会越来越文明,家长和学校在意孩子的安全有什么不对?也许你是对的。但科文说这些的意思可不是因为他愤世嫉俗。作为经济学家,他关心的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家精神。

从安全第一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企业家精神。

现在就有人评价,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将是美国历史上最没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个效果其实早就有了,现在30岁以下拥有自己公司的人比例,比1980年代下降了65%。

这是一个匹配者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天生奖励匹配者。互联网是一个匹配器,把人和人,人和公司,人和兴趣,人和产品都匹配到了一起。人们轻易就获得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非常满足,那还出去冒什么险。

而如果你是一个奋斗者,互联网会惩罚你。比如你有钱就可以追求美女,在过去如果你娶了整个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你就是非常成功的人士。可是在今天,信息时代,你追到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之后马上就发现,在全国、全世界还有更好的女孩!互联网永远都能给你找到一个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攀比对象,你永远也别想满足,而一直追求的状态其实非常痛苦。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奋斗”是个非常无趣的游戏。过去的人一山望着一山高,现在美国青少年一上网就看到了最高的山,那身边这些不怎么高的山还有什么可值得为之奋斗的?与其奋斗,还不如赶紧找个适合自己的定位安顿下来。

这样的美国一片祥和。泰勒·科文对此很不满,他很想告诉美国人,真正有活力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那当然就是,中国。

丨由此思考

美国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国的明天,又或者说是否中国的今天也有类似的特征呢?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体育课也都大大降低难度,不让上有危险的项目了。

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什么都管,什么都给安排好,不让孩子承担一点点风险,然后他们说他们要培养孩子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对此很无语。

吴军今天说华盛顿赏樱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3-18 匹配者和奋斗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ku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