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是写在小说《无声告白》标题下面的一句话,也是整部小说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已经去世了的年轻女孩莉迪亚,因为莉迪亚的意外离世,使得整个家庭陷入混乱,也使得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慢慢地浮出水面。
莉迪亚在家中排行老二,但她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最在意的孩子。因为她同时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她的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帮他们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因为结婚生子而耽误了学业的玛丽琳,对自己当医生的梦想一直念念不忘,但她知道她这辈子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她就期待女儿可以替她实现做医生的梦想。
在原文中具体体现在这一段话上面:
玛丽琳不会与她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
玛丽琳每天心心念的,都是在想,应该再给莉迪亚买些什么书,科学展览,暑假辅导班。并且每次都会告诉女儿“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愿意”,可莉迪亚注意到每次询问她的时候都会紧张地屏住呼吸,而且每当她回答“是的”之后,母亲的呼吸才恢复正常。
俨然,莉迪亚在父母的期待下,在作为全家人的中心下,被迫地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可是只有莉迪亚自己真正的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
于是莉迪亚在努力寻找人生意义的路上,在说服自己在父母面前撕去伪装做真正自己的路上,在夜幕下,走出小船,走进了湖水中。
而玛丽琳也是在最后才真正明白,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并不是科学。是她的高标准高期待,害了自己的女儿。
(二)
认识一个朋友,他对我说,他的前半生是由父母决定的,应该上什么兴趣班,应该结交怎样的朋友,以后一定要考上哪所学校……
后来他考大学的时候,自己的高考分数与父母所期待大学的分数线差了二十几分,他的父母觉得不甘心,便想让他复读一年,说咱们一定要上这个大学,你能读这个大学是我们对你一直以来的期望,你不能让我们和你自己失望啊。
尽管那个分数也能上一个特别好的学校,尽管他的内心并不愿意那样去做,可是为了完成父母对他的期望,他还是选择了复读。
然而,因为害怕自己这次仍然不能完成父母对他的期待,无形中给自己施压了太大的精神压力,竟出现了考前焦虑症,每当考试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紧张,因为他总是在想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父母不满意怎么办?
到后来,他一想到高考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竟因此整夜整夜的睡不踏实,慢慢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快垮了。
父母一看孩子这样,赶紧去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孩子现在这样都是因为太紧张压力太大了,孩子考不好不是孩子学习不行,是因为你们对他的期望太高,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科学表明,在心理学上,压力与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中等适度的心里紧张,对学习会起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努力,不要辜负了我对你期待”“我们都看好你,不要辜负了我们”……
这样做往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背负上极大的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让孩子负重前行,孩子怎么会幸福呢?在他成长的路上,他所感受到的是重重的压力,而不是成长的美好,生活的幸福。
(三)
王阿姨的女儿小雅大学毕业后,独身一人远赴美国进修特需儿童教育。在完成学业期间,小雅还坚持做义工,照顾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孩子,比如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儿童。
在美国,小雅是第一个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坚持做了五年义工的中国人。王阿姨为她女儿的坚持感到特别自豪。
当别人向她求取育儿经的时候,她说,“其实我对小雅的教育没怎么操过心,从小到大,上什么兴趣班,读哪所学校,我都只是给她建议,从来不会告诉她你以后一定要怎样才好。
这不是说,我对小雅没有什么期望,相比于她会很优秀,我更希望她能够快乐幸福的长大。
所以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我只负责掌握她的大方向,不让她走错路,至于其它的,都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不会给她太大的压力。”
王阿姨说,其实小雅选择的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因为照顾自闭症的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好脾气,以及要应对孩子随时可能会对你无端发脾气的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时小雅选择这条路时,她来问我的意见,我对她说,“我对你的期望就是做你自己觉得幸福有意义的事情。但选择苦累也要学会去坚持。”
但是让王阿姨欣慰的是,女儿小雅一直都没有放弃。因为她觉得照顾这些孩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累但是也很快乐。
小雅是幸福的,因为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别人觉得她应该活成的样子。
(四)
想一想,虽然父母都会说不会害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期待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父母以自己的意识期待安排孩子的时间,那样只会剥夺孩子的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相比于你们的期待会让孩子更加优秀,孩子的不幸福感会提前到来。有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对生活产生迷茫,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孩子,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让孩子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才是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所以请让孩子,卸下来自你们的负担,做真正的自己,幸福前行。
真心希望“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中的“我们”没有你的孩子。
n˾�#u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