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迷上国画,我常常在案桌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昨天丫头问我,妈妈,为什么你的画总是不画满呢?我们老师说空白的地方必须要涂上底色。
对呀!为什么不画满呢?留白,这便是中国独有艺术哲学。如果是西洋的油画,总是要让各种颜料和景物充满画布。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特别是属于“南宗”系的文人画,却恰恰相反,画者往往习惯于在画面上留下大片虚淡乃至空白之处。这些空白之处,为的是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所谓“画鱼不画水”,“画山不画云”,说的是这个道理。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于无画之处凝眸成妙境。有形质的山水草木向无行至的虚空开展延伸,令人意会到自然的空渺深邃,表现出画者胸中的丘壑,意境的高下。
所以,对中国水墨画的欣赏,必须经过视觉与想象的统一,感受从有限到无限。这种虚淡的“无”,反过来衬托出了山水草木的“有”,赋予它幽情和灵气。“虚空”的画面,其实是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这种留白的方法除了应用在绘画上,也延伸到中国文人艺术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诗词,书法……唐朝韦应物的一首《滁州西涧》就是诗词留白的代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富有画面感,而这个画面上却只有山涧边的草丛,和涧水中的一扁小舟。黄鹂鸣于深树,你看不见,却能听到它欢愉的叫声。舟上无人,却能“横”于水面,带出了春雨后湍急的涧水。静态的画面,因为留有想象,虚实相生,让人感受到动态的韵味。
再比如中国古典音乐方面,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述为例:“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乐者的心声,当“有声”的张力已经无法表现乐者情绪的时候,“无声”便是最好的诉说。“无声”是“有声”的延展。这和书画中的“留白”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
“留白”的艺术也可以上升到人生的哲学。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就是内心空灵,自性生光。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修止到这个定境便是吉祥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留白是人与人相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不需要过度的火热炽烈,亲密无间。须知情谊的厚重,在于日积月累,细水流长,方能天长地久。
从另一个角度讲,“留白”也是生命的取舍。生命有限,溪水长流。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东西,便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林语堂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人生要懂得体会天高云淡。人生哪有完满,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应有的“美”的境界。反而言之,只有懂得留白,才能让更多光彩照进生命。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王维的一首《酬张少府》结尾:“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留白,惊艳了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