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本书,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 识干家书店 | 来源:发表于2023-02-27 19:12 被阅读0次

来源 | 小猫倩倩,侵删。

1

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每天当我们拿起手机的时候,就会有千百条信息映入眼帘。抖音、微博、公众号、知乎……随便打开哪个刷上几页屏,大半天时间就没了。当你放下手机,内心的空虚感充斥着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过了这么久了!之前我打算干什么来着?

过量的信息输入抢夺了我们的专注力,造成了庞大的内耗。于是,我们总是丢三落四;计划好一件事等到了眼前又忘记自己该做什么;焦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信息超载时代,如何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作者认为,心智失序的解决办法不是避开过量信息,而是“重组大脑”:把能“外包”的信息“外包”,让云盘帮你记忆;或者重新组织,让无序混乱的信息变得有序。

2

知识大迁移

这本书的大背景还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轰炸。如果说,《有序》是告诉你如何把信息“外包”,那《知识大迁移》则是告诉你,哪些信息是不能外包的。

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到几乎任何你想要的信息,人还有必要记忆知识吗?都存在“云端大脑”不行吗?还真不行。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达科效应”,意思就是“无知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去参加考试,反而会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做的好”;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有明确认知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水平有客观的评价。

我们平时上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杠精”,有时候你甚至会奇怪“怎么会有人脑回路这么清奇?”其实在杠精的视角来看,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杠精,他只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罢了。换句话说,在大家看来都是常识的东西,他不知道,所以觉得奇怪,于是在知道的人看来,他便是在“抬杠”了。

现代教育总是提倡老师教授各种方法论,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鱼”也同样重要。你不但需要知道怎么搜索,还要知道哪些知识是必须知道的——“必须”的意思是,知道了这些知识,你会获得更多幸福。

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3

见识

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个人资源或外部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

书中探讨了“商业的本质”、“阅读的意义”、“关于金钱“、”关于选择“几个不同的主题,每一个主题下都是独立的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时代先行者”们的经验,提供了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视角。

如书名一样,这是一本升级认知、增长见识的读物,加上独立成章的主题设置,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

4

“错误”的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诺奖得主的作品都还不错啦。

《错误的行为》是一本行为经济学通俗读物,与传统经济学认为的“理性经济人”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在涉及消费的时候是“非理性“的:比如,一位妻子舍不得买的连衣裙,丈夫作为礼物送给她,她却很开心(但是这对夫妇的钱是放在一起花的);还比如说,假设你家的水龙头坏了,维修需要10块钱,你可能不会去雇人维修而是会自己修;但如果有人给你20块钱,你也不会去当”水龙头维修工“。

作者认为,人看待金钱的方式并不是钱本身的票面价值那么简单,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说,放在手里的现金最容易花掉,但是一旦贴上了“存款”的标签,人就不大乐意取出来了;还比如说比起未来的消费,人们对即时消费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我们更在意现在能吃到一盒冰淇淋,而不是明天。

很有趣的一本书,适合作为行为经济学入门读物。

5

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前一段时间因为岗位调整,部门人手紧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上自己还有新媒体的副业,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几乎没有片刻的宁歇。好不容易下了班、写完了稿子,躺在床上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累到头还没挨到枕头就已经睡着了——然而第二天早上8点还要准时上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个月,身体终于不出所料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偏头痛、慢性浅表性胃炎、莫名其妙的心悸和晕眩,不生病的时候,也处于一种极度困乏疲累的状态。

然后朋友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真是雪中送炭啊!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且是一个外包思维极差的人。我经手的每一件事,无论是一张报表,一份领导讲话材料,或是会议通知都要做到分毫不差、排版妥帖;包括我自己写文章,都要斟字酌句改上好几次才会发布。出于“不想麻烦别人”及“自己干的活最放心”的心理,家里的电器、插座、水管坏了通通自己来修,网购的大家具也会自己来组装——本来时间就不够用,因为各种琐事就更加忙碌了。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绝对是一份超实用行动指南。作者把事件按重要性递减分为A,B,C三个等级,A类事件是最重要的,C类事件是最不重要的。然后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黄金法则:“用80%的时间,去完成重要的A类事件,忽略不重要的C类事件”。我想起自己不分主次每一件事都亲自做,不做到完美还不罢休,真是活该被累死。因此开始下定决心组建自己的团队,

此外,这本书还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日程清单应该怎么列、碎片时间应该如何利用等等,实操性极强。强烈推荐给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小伙伴!

6

另一种选择

这是一本能够治愈心灵创伤的书。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原本是一个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女性。然而不幸从天而降,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自此她陷入了黑暗与悲痛的深渊。

作者站在第一视角,讲述了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时,如何从悲痛中一步步走出,重新拾起幸福与快乐。如果你之前看过我推荐的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课系列书,还有阿尔伯特·埃利斯的REBT治疗系列书,再看《另一种选择》应该不会陌生。如果说前面那两个系列的丛书是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论,《另一种选择》就是实践版。

如果你正处在人生的低谷,相信我,这本书会让你重拾生活的信心。

7

稀缺

《稀缺》也是最近蛮火的一本书。全书都在解释一件事:为什么穷人永远缺钱,忙碌的人永远没时间。这其实是一个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作者进而提出——比资源稀缺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大概就是人会因为缺少某样东西而变得短视,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比如说啊,因为缺钱,于是就拼命加班来增加收入,但时薪其实是并不高的。短期来看收入的确增加了,但是长期来看呢?一方面,加班过劳会损害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因为加班没有时间学习、提升自己,错过了投资自己的机会。比如刚好单位需要一个外派岗位,而你利用下班后时间学了英语,你就可以去;而如果你本身英语不好,之前又忙于加班,这个岗位就没有你的机会了。这就是为了提升短期收入,损失未来更高收入。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我之前有在公众号写过的,刚毕业的时候我工资只有3千,和男朋友异地恋,因为缺钱嘛,但是又想他来看我,就买了便宜的机票。苏州没有机场,买的是我在的城市到上海然后再坐高铁回苏州。上海有两个机场,虹桥机场下了飞机可以直接坐高铁回去,但机票贵;浦东机场下了飞机要转车,但机票便宜300块。因为穷嘛,就买了到浦东的。结果飞机晚点,错过了回苏州的末班高铁。也舍不得住一晚上,下了飞机先从浦东坐机场大巴去上海火车站,然后从上海坐硬座回苏州,到了苏州又坐夜2公交回学校(等公交还等了半小时)。最后回到宿舍的时候是凌晨三点,人都已经累到不行了,就为了省300块钱(当时300对我们来说很多的)。这就是典型的“被稀缺俘获心智”,过于重视钱而忽略了人的时间精力成本。

和稀缺相关的还有一个沉没成本的问题。比如说你花了3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开场以后发现是一个烂片,你要不要继续看完?如果你离开电影院,可能会心疼自己的电影票:哎呀,钱都已经花了,不看是不是浪费?但是呢,钱都已经花了,继续看下去,不但浪费钱,还浪费时间。这就是稀缺让你过于重视钱而忽略沉没成本。

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克服“稀缺”的解决办法:增加余闲。

识干家书单,为您推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7本书,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qk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