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两天,加了一天班,摆了一天烂,无论是上班还是摆烂,能量都没有得到提振,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加班就不用说了,累了大半天,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也算勉强完成任务,当天的能量快要耗尽。今天基本上就是在刷手机中度过,看了一大堆毫无营养价值的信息,包括一些爽文小说,内心一片空洞,感觉又荒芜了不少。
身边放了好几本书。有些内容太过晦涩,不太想去读,比如说《打开心智》;还有些诸如《南风窗》《领导文萃》等刚到的新杂志,也觉得营养价值不高,有点浪费时间(其实看手机还不是浪费了?真是自欺欺人);唯一读得进的是松浦弥太郎的一些随笔,于是就勉勉强强读了一些,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
在松浦弥太郎的书上看到这么几句话,我之前也在文章里写过——“人,是美丽和不美丽的事物并存的生物”“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就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真实想法,用火把那些念头都烤出来吧,那个你想尽可能不看见的丑陋的自我,才是你应该接受的自我”“我所认识的他,只是他的一小部分而已,他还有许多我所不知道的面。如果我们之间的缘分,是靠着那小小的百分之几的交集而成立,那就应该尊重他那些我所不知道的部分”,我想好好地聊一聊这个主题。
我们这一辈子会认识许许多多的人,有带着血缘关系的人、姻亲、关系或深或浅的朋友、熟人、同事、邻居、点头之交以及各种场面上接触的人,当然还包括更大范围上的陌生人。关系疏远的就不用去说了,在这里提一个问题:我们对关系近一点的熟人,真的有我们自以为了解的那么了解吗?还是像松浦弥太郎所说的“只有百分之几的交集”而已?以前我很笃定的认为是前者——经常在一起打交道,都已经熟到这个程度了,还能对他(她)不了解?而现在,我在内心深处更偏向于后者。其实我们并不真的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去了解别人。
我们所了解的他人,大多数是他们所扮演出来的角色。只不过他们一直这样扮演下去,久而久之也就认为角色便是他本人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塑造形象”“打造人设”。如果扮演角色的功夫炉火纯青,便会在我们心目中形成固定印象;如果扮演角色时漏洞百出、露出马脚,那便是“形象的倒塌和人设的坍塌”,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就此露了出来,让人们大跌眼镜。所以首先要保持绝对的清醒——我们很难了解别人的真实面目,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也就是在那“百分之几”。当有人打包票说他完全了解某人,那证明此人不是愚蠢便是无知。
“人是美丽和不美丽事物并存的生物”,意思是指人既有道德品质高大上的一面,也有龌龊下流丑陋的一面,用文学词语来说就是“神与魔的综合体”。一个人如果形象过于伟光正,没有任何一丝阴暗的想法,大概率这种形象是虚幻的。同理,一个人被描写坏到头顶流脓、脚下生疮,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情味,可能性也是比较小。本质上,人是灰色的,有时候表现为天使,有时候表现为魔鬼,就看外界环境对他(她)的应激了。有句俗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隐私,要尊重并且不要去打听别人的隐私”。隐私这种东西说不出口,但是人人又都具备,它让一个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普通。
每一个和我们打交道的人,我们都只是了解到他(她)的一小部分,所以没有必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当然也无需对他人抱有道德上的洁癖。人都有自身的缺陷,他所表现出来外在的言行与自身的缺陷息息相连,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认知会得到飞速的提升,也更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的稳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常常有痛苦、焦虑等等负面情绪产生,就是因为对他人的道德期待过高,这种期待容易把人误入歧途。你可以在内心对自己暗自掂量掂量:“你自己的道德水准又如何呢?”恐怕低级丑陋的行为也不少吧?人都是一样的。
记得有一次,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参加了一个不太熟的人组的一个饭局,酒酣耳热之际,酒桌上有几对男女言行举止较为亲密。开始还以为是夫妻,后来旁边的朋友神秘的向我笑笑,一副欲语还休的样子,我才慢慢体会出一点异样来。原来这个社会变化的如此之快,隐私的东西也开始走上台面了,这又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原来一个人挣脱道德的枷锁,也不是太难的事;原来一个人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同样也不是太难的事,我突然间变得更加自信了。
讯飞语音输入80分钟,全文17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