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就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人与人之间通过发送信息进行沟通与了解,也通过接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立场。而所有涉及信息的事物,必然被互联网所改变。
互联网上的四大服务——信息获取、社交、娱乐游戏、购买与支付,都在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上发生变化。比如,在信息获取上,用户由原来的主动搜索与分频道浏览,变成了在手机上刷新信息流,以及社交网络上朋友的分享。现在,信息更多时候是自动出现在用户眼前的,根本不用费心寻找。社交则通过新的服务,让彼此在虚拟空间中时刻保持联系。
社交红利社交则通过新的服务,让彼此在虚拟空间中时刻保持联系。
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看,我们把互联网社交和传统的社交做一个区分的话,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互联网的社交特点和属性:“虚拟空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社交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基于信息的社交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引爆社交网络的一个切入点。
2016年,似乎每个移动APP上,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或者是小互动,就可以引爆一个移动互联社交网,比如脸萌、魔漫、分答等等,但是每一场网络爆炸之后迎来的,都是一个冷宫,这让很多人在制造一个互联网社交热门话题的时候,不得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对外来之路的规划,一时兴起,想要通过“引爆四大定律”来聊聊互联网社交定律。
一、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
“短”定律中的“短”,人们在社交中的碎片化的时间和行为使得用户希望花费更少的时间、投入更低的成本去享受和使用一个服务,包括使用服务时的点击动作、理解服务所需的脑力等,从某项服务(包括应用、活动等)中获得愉悦享受,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用户可以很轻松地体验整个流程。在社交网络中,时间就是最主要的成本和支付货币。
在手机上人们打开和关闭某一款应用、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和好友之间互动沟通,这些活动都处在短促而频繁切换的过程中,很难再拿出大块时间来进行消费,我们将这种短促和频繁的行为称为“粉尘化”行为,即像粉尘那样细碎。人们愿意花费很小的成本尝试一个新鲜事物,也只有在收益足够高的情况下,也会愿意实现黏着,变成长期用户。
新定律:玩法越新,引爆速度越快
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决定了用户在满足短期愉悦体验后,必定会迅速离去再度寻觅新的玩法,以保持社交生活新颖。与现实生活相比,在社交网络中这些变化所需时间被缩至最短,所以才会有更多好玩的应用被不断开发出来。
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
刷屏是用户投入一款应用、一项服务或活动所产生的直观结果。这个新行为特点再次引发了新的行为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忽略偶尔出现在面前的信息或应用,并且依赖于好友更多地分享才会采取行动。这意味着,活跃的用户对好友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信任机制原本就是社交网络赖以壮大的基础,也通过好友定律影响着引爆现象。
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所有的应用,在引爆一场话题之后,无疑都会迎来一场下滑,这便是“快衰定律”对前三大定律的制约。
二、短定律
短定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你发布一个活动或者是信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引起用户和阅读者的兴趣。这导致标题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和内容呈现状态息息相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中,标题与内容、图片相互配合,组合呈现,但在以新闻超市(标题列表排列)为主的网络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中,多数新闻都以一个20字左右的标题密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流量和点击量主要取决于标题的吸引力大小。
从三个角度出发:1.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使人好奇;2.引起读者固有的疑心,使人怀疑;3.满足读者想了解的欲望,使人想学;综合分析我所看见过的标题,大概可以总结出下面几个特点:1.故事冲突性。2.提炼兴奋点。3.简洁有力。4.观点鲜明。5.结合名著、知名电影或当下热门事件等,以此吸引用户的目光。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标题中带有数字的文章总是会收获更多流量和点击量,以及更多的分享与收藏次数。
2014年8月27日,“小红书”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推送了一篇标题为“10款被老外抢‘断货’的国货”的文章,第一天有大约10万微信用户打开阅读,打开率为66%。到了第二天,这篇文章的阅读人数跃升至42万,第三天又有44万用户打开阅读。这个数据没有包括其他100多个微信公众账号转载后文章获得的阅读量。打开小红书微信账号,会看到这样风格的标题比比皆是:“揭秘德国最值得买的十大品牌”、“去法国买这10款产品就够了”、“日本造型师私藏的10款美发神器”等等。相较于其他风格,这些标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口语化,就像是朋友间聊天时随口说出的话语;二是多包含数字。
回到付出和收益的关系问题,那就是:降低用户成本,便于吸引用户来体验产品或服务,完成黏着转化则取决于用户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的收益大小。收益成本比越大,越利于病毒式扩散的形成。而检验此成果最简单方式就是:看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
三、新定律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人之所有会有对信息的需求,基于2点:满足猎奇的心理和降低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新这个词其实很好理解,所以我更愿意直接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魔漫相机。
任晓倩说:魔漫相机不定义应用场景。不为自己贴上其他标签,这款应用不是头像制作工具,不是表情工具、配图工具,但又什么都是。就像文字表达一样,魔漫相机为每个用户都提供了参与绘画的能力、使用漫画进行表达的能力,从而使每一位不管是否接受过绘画培训的用户都能够用专业漫画,在各类载体上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不是每人每天都想要一幅漫画,但每个人都会想拥有一张。”我将这句话称为状态。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喜欢换头像,换壁纸,换主题,其实这就是任晓倩所说的状态,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来传达出自己所想要传达的东西。他们对于状态的来源做了这样的分析。
1.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大部分用户都通过频繁更换社交账号头像、发出具有炫耀性质的信息来塑造自己希望塑造的形象,或者让自己看起来和他人不一样。
2.维持并增进和某个人群的关系;修改自己的工作状态以便加强和猎头群体的联系,通过修改单身状态以便认识更多单身异性,以及在朋友圈中为其他好友发出的信息主动点赞、将一些内容“分享”给特定好友等行为,都是希望维持并增进与目标群体的关系。
3.表达诉求或意愿:最常见的是直接发出求助诉求本身,被潜藏的大多则是消磨时间的诉求,用户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希望用以置换廉价的娱乐。
与此相同的还有红极一时的“脸萌”此处不做过多的分析。
四、好友定律
根据ShareSDK发布的2013~2014年度主流社交平台分享回流率对比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影响好友转化为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多。用户越来越“懒”于行动(如订阅和打开账号)、越来越依赖于好友的推荐(分享就是推荐的表现之一)来做出判断。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就被投入那些好友们认可的优秀应用和服务中去。这种变化和影响使得大浪费成为常态。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社交指数:
社交指数是指某一主体(不管是账号,或是文章、活动,抑或是一款应用、一家企业)在社交网络中所拥有的被用户分享扩散及转化能力的相对值。
它至少包括3个要素:
1.社交影响力。某个用户分享信息后,一定单位时间内所能影响转化的实际人数;文中出现的转化倍数或者回流量等都可以看作社交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影响转化的背后,是账号与账号之间、好友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任背书。在社交指数构成中,社交影响力反映出企业在社交中的辐射宽度。
2.用户分享率。用户分享率是指信息在后续传播链条中的穿透力,即再次被分享、被转发的次数。分享率体现了信息的价值与生命力,即使剥离了发送方与接收方的关系,这种生命力也依然会存在。在社交指数中,分享率代表着社交中的深度。
3.时间系数。时间系数是指社交传播的纵深与宽度同时发酵,达到一定影响规模所需的时间周期。周期的长短反映出企业在社交网络中的准备度与熟悉程度。
“小红书”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社交指数=1×时间系数×社交影响力(转化人数)×分享率
五、快衰定律
在“短”定律、“新”定律和“好友”定律联合作用下,无一例外会造成某一应用或事件的消息被大量分享到用户面前,即常说的“刷屏”。在促成引爆的同时,导致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单调而枯燥,继而引起厌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枯燥揭示出引爆也是违反用户体验的,导致用户离开。甚至会反作用于社交平台本身。业界可见,国内开心网的下滑虽存在诸多原因,部分和多个引爆应用诞生后,长时间无法提供更多更新的玩法、持续维系愉悦体验有关。
“快衰”定律强调“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不仅仅是面向应用、玩法,也指提供愉悦体验、用户收益的时间长短及收益的新鲜感而言。用户使用这个新玩法,正是需要“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需要让自己看起来和他人不一样。所以快衰的并非应用本身,而是分享的动力。继而接连影响了用户新增速度等关键数据。在这个时候,如果您的应用还想继续生存,那就需要很高的留存率来维持产品的继续存在性。
更重要的是:“快衰”背后,将促发用户寻找新玩法或者推动应用推出新玩法,再次激发“新”定律发生作用(一次引爆将带来更大引爆),新一轮循环再度开始。
六、产品的逆转
在第一部分也提到过,快衰定律会对前三定律起到很大的制约影响,所以要打造一款真正好的产品,就必须摆脱“快衰定律”的制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快衰”定律的本意并非限定社交网络所释放的红利;相反,它提供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来帮助创业者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在这些新角度下,我们看到了“短”定律、“新”定律和“好友”定律再度在不同场景下发挥新作用。比如,它们如何通过社群来帮助产品走出快衰趋势。
总结出三个基本的方案:肥尾、复制、“高价值、低频度、宽广度”。
连接点综合以上所说的五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连接点:所谓连接点,是用户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从一种服务切入另一种服务,一种能力对接另一种能力的窗口。企业通过其应用、服务、活动、信息等方式,不断与用户发生接触,吸引他们体验产品或服务。这种企业和用户长期不断接触而产生的长时间维系,被称为“长连接”。短连接指用户和企业(或产品、服务)发生一次接触后就断开联系的行为。不管是长连接还是短连接,都要有一个接触点:对于用户来说,每一个“接触点”都是应用或者企业为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务、产生互动的机会,也是产生分享、扩散的原点。
个人关系链和社群,是社交网络中最常见的两种形态。就目前而言,社群是使引爆中为尝鲜而来的用户群,长期黏着、转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同样为企业和应用冷启动、快速切入社交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也是我在思考小识该如何打开市场缺口的时候想到了社群运营最重要的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