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般商业繁华的地方,都有码头。我的家乡在汉水中游,是一个七省通衢,南船北马的地方,因而就有繁华的码头。
1,枕河而居。樊城过去的民居,以四合院建筑为基调。大多狭长,有四五进房屋,还有几个小院及附房,而且通街达巷,很是气派。到我儿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保存完好,只是住的人不再是一家一户了,大多变为大杂院。
应该说,樊城的布局,城防,生活,排水,防火等功能,是相当完备的。
我三姨家住在河边,就是个大杂院,她住在二楼,木楼梯,木地板,木隔墙,走在上面咚咚咚响,很气派很羡慕。这个院前门迎前街,后门临河边,晚上就在河边树下吃饭,纳凉,夜里枕河而居,听江声,望明月,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据说这院子是一位江西瓷商花巨资所建,解放后才告老还乡。
我常常去三姨家玩,因为她家对面是全市最大的榨油厂。常有红薯干,芝麻饼吃。每天有拉红薯干芝麻饼的板车从家门口路过,包装用的麻袋常有破损。我们这些小孩就小跑着跟着板车,从麻袋缝里掏出几块。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很幸福的事情。
2,轮渡及襄阳城榆树林。我直到十岁时,从未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是学校组织上烈士塔扫墓,我们举着红旗,迎着朝阳,排队上了轮渡,向襄阳岘山进发。同学们兴奋的吱吱喳喳,在江风吹拂下指点着即将建成的大桥。
上岸后,来到一片榆树林,上面结了很多榆钱,有大胆的同学敏捷地攀上树,摘了很多榆钱,一面自己吃,一面扔给我们。这榆钱微甜,清香,解渴。
3,下河及“旱鸭子”。樊城江边特别适合学游泳,这里沙滩多,水浅且流缓。夏天,很多同学一放学就来到这里,放下书包,脱衣服,淌水,一会就游走了,在水里尽情玩耍。(当然,也有淹死人的事发生)。
而我,因为是家里独子,看得娇,又有家庭妇女的姑母日夜照看,想下河比登天还难!姑母算准我们放学时间,我如果不回家,她就第一时间来到河边,把我拉回去,如果找不到,就大声叫着“小爷娃”,“小祖宗”,让我不好意思,只好恼羞成怒地跟她回家,因而至今还是个“旱鸭子”。虽然上班后让同学同事专门教过,仍怕水,动作僵硬,只得作罢。
樊城码头养活了很多人,我姐姐就在码头干过活,挑沙,下货,以补贴家用,据说还连人带挑子跌落在水里过。
如今,古樊城几乎消失殆尽,枕河人家的一大排古建全部拆除,建了沿江大道。可我的儿时记忆却如此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