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敬家庄:走近皮影戏2

作者: 黄虎 | 来源:发表于2016-11-12 21:59 被阅读39次
    皮影头梢,清末,敬家班藏。图/黄亮凯

    当年完成博士论文时,不仅跟随敬家班到各庙会演出,而且曾在敬家班几位艺人居住采访二十多天,在论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敬家庄,2007年12月,图/黄亮凯

    在敬家庄前后两次,共居住二十多天,采访了敬家艺人、家人、村中长者近二十位以及敬家在上世纪30、40年代雇用的一位长工亲戚——93岁(1916年生)的敬明彦。虽然是冬季农闲,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只要你勤快,永远都有可干的各种农活、杂活,所以我的采访尽可能选择他们无事可作,闲聊气氛最好之时。

    在敬登岐家的热坑上,黑暗中听他讲敬家族人的故事。在敬廷佑家小卖部的热坑上,早晨六点多被冻醒,当地冬季八点左右天才亮,两人懒在土坑上闲聊道情皮影戏。有时,晚间无事,几家人也常串门,这时一般都聊皮影戏的各种杂事,有的似乎是说给我听的,有时他们之间也争的面红耳赤,无论什么情况,人多之时,我多做忠实的听众,只是录音。

    那段时间,敬登琨长子上学在外、妻子去县城照顾幼子上学,对他的采访则约好了几个他无事的下午集中进行。敬登恒技艺单一,加之与我同龄,交流容易,所以对他的采访用时也最短。敬廷孝更多都在山下陶洼子照管上初中的孙女,对他的采访则是在多个地点多次完成。

    我更多的时间都住在敬登发家,经常与他在聊天中进入梦乡,而第二天一大早敬廷佑都会从自家院里给我拿来一个刚拷好的黄黄的热馒头,每次就着烧开的雨水吃这个馒头时,我都想起自己童年时每天早晨都央求妈妈给我拷这样一个馒头,这种感觉每次想起都温暖、幸福。

    也许,每次调查之中的这种种幸福之感和艺人们的真诚,在引诱城市挤压中的自己一次次去往每一个或严寒、或酷暑、或艰险的地方。

    今天暑假,为筹备“乐声飞天: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器乐”展演,再次到了当年居住采访的敬家庄。

    敬家庄,2016年8月,图/黄亮凯

    来之前曾与敬登坤交流,他告诉我近年政府提倡,他们全村人都已经从窑洞里搬出来,在塬上修了平房。当我看到那几处已经长满了杂草,但完好无损的窑洞,自己像掉到无底洞的感觉,或者就如踩到了空中。

    其实更多的人,已经不仅仅是从窑洞里搬到了塬上的平房,而是在塬上修了房,但经常在县城里“点房”(当地对租房的说法)而住,敬家庄的平常日子,少了鸡鸣狗吠,空空荡荡。

    若干年前,为了改变环县吃水难题,政府花大力气为每户补贴增修家用水窑,全用水泥,漂亮、结实,而结果却是用了上百年的土质水窑存水一年毫不变味,但水泥水窑存水不到一年就变味,只能用于洗衣服。

    现在也是政府花大力气,百姓积极配合,搬出窑洞,新修平房,对于住习惯了冬暖夏凉窑洞的当地人,还得经过几个四季的感受,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雄辩地说清楚了一个概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无论是从土质水窑到水泥水窑,还是离开窑洞修建砖木平房,或者直接到城里“点房”,其结果无不是一步步远离土地。

    虽然自2007年至今,环县皮影戏在欧洲、京沪高校、社区及若干个学术会议上不断演出,但以农民为主体的皮影艺人连命根都虚化之时,他们的“灯影人生”又如何继续?

    皮影大景,清末,图/黄亮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樂海聽濤:田野做的越多,越是忧虑乡村的现状
        黄虎:@樂海聽濤 是的,不过看到了,总比闭着眼睛好
      • 萝丝去散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做田野~“每次调查之中的这种种幸福之感和艺人们的真诚,在引诱城市挤压中的自己一次次去往每一个或严寒、或酷暑、或艰险的地方。”
      • 李小五:社会飞速进步的代价,丢失了最初的纯真。比如正月里跳秧歌的热闹场景再也少见;比如用笔写信或者收到好友回信的欣喜;比如家养猪肉的那种香只能靠回忆。敬佩你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经典艺术传承下来!
        李小五: @黄亮凯 浮躁的人们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西北这边的放松娱乐就是飙酒嗨歌,能让人静下来感受的娱乐项目几乎没有,希望皮影戏这门经典艺术传承并发扬。
        黄虎:@李小五 做得很有限!其实最有感觉的是与敬家班交往这十年,虽然大环境有好有坏,但他们的表演却从来没有中断,再难的日子,还在努力演出,再好的日子,还是皮影艺人。

      本文标题:再回敬家庄:走近皮影戏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iq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