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哲思
诸葛亮,你凭什么耕读隆中?

诸葛亮,你凭什么耕读隆中?

作者: 波士私塾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21:14 被阅读0次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我今日温故而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时又读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其中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诸葛亮,你凭什么耕读隆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难免被神化了,史书记载诸葛亮是拥有治国理政之才的政治家,是治军有方但奇谋不足的军事家,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文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尘沙难掩其光芒,他在中国历史上依然留下绚烂的浓墨一笔。

其一生可用奔波二字概述,幼年丧父(若非如此,绝非出身布衣),随叔父避战乱到隆中。年轻时耕读隆中,耕作之余,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因而被江南名士庞德公称为“卧龙”,多与名门望族广结良缘,声名鹊起,否则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战乱三国,刘皇叔怎么会知道这卧龙先生?可见诸葛亮志向远大且懂得为自己以后广拢人脉。

诸葛亮可谓是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成为圣贤(纯属鄙人拙见),为什么呢?圣人之心极静。而纵观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无对无错。乐天知命无错乎?有错乎?

最后一起再来温习《出师表》(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你凭什么耕读隆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s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