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提出翻译的境界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精准;达,就是通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雅,就是与原文风格吻合,力求译出文采。此三者,“信”为底线要求,不精准则不及格;“达”与“雅”是更高级的要求,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通畅,没文采,读者不会买账。
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求学生首选直译,直译不能达意时才意译,对译可以避免多、漏,所以也会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对译。但“对译”不是死译,对译者的要求其实很高,他得掌握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最好还要晓得些典故,同时还得思维时刻在线——不思考往往手不离词典还是会出错,甚至闹笑话。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一生译为:邹忌不自信,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哪个美?”
此译文看起来是直译,但却是思维不在线的误译。一是原文“不自信”与现代汉语意不同,不宜照搬,而该译为“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二是“吾孰与徐公美”宜译为“我与徐公哪个更美”。前文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看来邹忌和徐公都是大帅哥,这俩只有谁更美的问题,不存在一美一丑的可能,所以“我与徐公谁美”这个译文没有达到“信”的标准。这类错误,只要熟悉全文,同时不满足于“对译”而是时刻考虑精准表达,是可以避免的。
《世说新语·容止》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美男子潘岳(又是一个美男子!)小时候上街,那些花痴女子都围着他不让走。原句是“妇人遇者,莫不携手共萦之”,有人把这句话译为“遇到他的妇人没有不手拉手把他围住的”,这句译文,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它的意思与原文没有出入,可是现在没人会这么说话呀,也就是说译文不符合“达”的要求。宜译为:遇到他的妇女,都手拉手把他围起来。这里把双重否定改为肯定句,看了才舒服。
还有一些用直译法根本无法达意的句子,比如“以字行世”,怎么对译?你说“用字在世间行走”吗?哈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用他的字来称呼他。
《唐才子传·一00 于鹄》第一句是“鹄,初买山于汉阳高隐”,别以为他是买了一座山去隐居,据《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典,“买山”即“隐居”,还真不是将一座山据为己有。
我手上的这本《唐才子传全译》说王勃“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译文是:但他写文章(把“文章”改为“诗文”比较洽切)并不大精心构思,总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然后畅饮下去……
译者这么难为王勃干什么?喝几升墨汁下去,还“畅饮”,你倒是自己试试呀!人家“酣饮”的是酒不是墨汁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