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于2001年,一晃已经16年,买了放在书架上也已经有7年,竟然一直没有翻阅,无意间拿起书翻了起来,看完以后的,很多事豁然开朗,但又不甚唏嘘。
潜规则的概念就是吴思提出来的,用一个杜撰的词揭示了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让人敬佩。作者从自己当公务员的经历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不触动这种格局,报道或者调查通报乃至撤职处方,说好听点也不是扬汤止沸,在我个人的经验中,由于扬汤的勺子太少,连止沸也办不到。后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化肥供应增加,政府退出,市场放开,现在化肥供求起伏波动,时常过剩,市场的供求规则取代了官场潜规则。”然后作者明白了潜规则的概念,再用这个角度去看中国历史,就特别清晰,也别有一番意味了。
作者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则,形成了许多集团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
合法的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种种资源和财富正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书中举得陈定富户的例子,武进知县可以利用他的权力,毫无痕迹地害的他倾家荡产,让人不寒而栗。在古时监狱或者刀斧手,他们通过他们的合法伤害权随意盘剥百姓。一旦你手中有了权,别人就会主动找上门,甜蜜蜜的腻上你,叫你在绝对不好意思翻脸的情境中缴械投降,放下武器,跟他们变成一拨的,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老百姓就是冤大头,老百姓是不值得为了受了委屈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跑几千里去告状的,告状必定是亏本的买卖,贪官污吏准备付出更大的代价打掉出头鸟,告状者在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赢得官司的概率不过是千百之一二,结论是民不和官斗,出头的棬子先烂,屈死不告状。狼反正要吃羊,如果某羊不反抗,也许能多活几天,一时还轮不上吃,敢于反抗者必将血肉模糊,立刻丧命,绝少成功的希望。但是一旦羊群生长繁殖的速度供不上人家吃了,狼的末日也就来了,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文中有一节“当贪官的理由”分析的入木三分,明朝时官吏集团的收入很低,整个官吏集团已经把俸禄意外的收入列入了每年每日的生活预算,没有俸禄外收入的生活和晋升是不可能想象的,这意味着清官从上到下全面消失,正式的俸禄制度则成了名存实亡的制度,它就善于将老百姓逼上梁山。硬要当清官,在经济上必定是个失败者,海瑞的刚直不阿实在罕见。“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就是海瑞的最终下场,当然留下身后一世英名。
历史上恶政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当政权大量征收苛捐杂税时,比较在乎荣誉的人就从村级领导的位置上退出了,替换上来的人,通常是敢于也是善于征收苛捐杂税的人,恶政必然选择恶棍。嘉靖万历之流年轻时还算不错,后来却恶的一塌糊涂,可见恶政被培育出来的概率也不低,明朝十六位皇帝,大多数不能算好东西,帝国制度很善于把常人难免的弱点和毛病培育为全国性的灾难。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用不了多久,大家便认清了皇上的真面目,原来皇上也是个冤大头,你糊弄了他,占了他的便宜,捞了他一把,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给你印把子,照样提拔你升官。成化年间的太监钱能,就把皇帝忽悠瘸了,皇帝本来认为太监不好色,没有老婆孩子,应该私欲少一些,设身处地的为皇帝想想,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钱能祸害一方,监察官员官员奏保他,王恕参奏他,却被钱能调离了岗位。成化皇帝的能干的儿子弘治也同样逃不过被忽悠的命运。关键是钱能作恶无数,还能平安无事,真是让人无语。皇帝和百姓之间隔了重重关卡,往往是无法知道真实的情况的,其实也是相当可怜。都说皇上如何威严了得,而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块头很大却又聋又哑的人,英明如毛泽东主席,还有江青在旁边捣乱呢。
潜规则大楼的基层是相关官员的“浮收勒折”,变着法的多收,陕西粮道张集馨每年多收六万多两银子,各种打点花去五万。民间还有棍徒包揽,仓手斗级,农民的负担实在是沉重不堪。洪洞县里不不是没有好人的,只是好人没有好下场,书中举了一个李毓昌的例子,让人唏嘘,李毓昌是个新官,不熟悉官场黑幕,别人行贿被他严辞拒绝,结果被他的手下用毒害死,还有相关官员帮着掩盖,差一点就死得不明不白,还好被他的妻子发现,后又他的族叔伸冤,没有记录下来的清官的悲惨命运到底有多少,就不知道了。官员们这是会内心开始计算:同流合污的利益和风险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比较,究竟哪头大,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可能不会选择当清官了。
书中有一段朱元璋告诫新上任的地方官的话,实在是分析的精彩透彻,大意是老实的靠着薪水过日子,虽少但是长有,收刮民财,一旦事发,命财都不保,脏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所以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利害分析的透彻,但派下去的官员还是前赴后继的被糖衣炮弹击中了。开始的读书人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满脑袋都是理论上的人际关系,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利害算计上的真实的人间关系,圣贤们不愿意讲,胥吏和衙役心里却清楚的很,他们的结论和朱元璋的完全相反: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红楼梦》里贾雨村判薛蟠的案子,再重读,读出来的味道和当初上课时的味道就大不一样了,以前读出来都是批判贾雨村的虚伪,现在却是深深的无奈。书里举了清官徐均和朱亮祖的例子,想当清官的人在那个朝代往往都没有好的结局。我们就看着新官第一次教育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交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书中讲的晏子的故事也是让人深思,晏子初期治理东阿,不媚上不欺下,实行了一套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结果邪民、懒民、豪强,皇帝周围的人不高兴了,结果说晏子的坏话,皇帝对晏子的印象反而不好。后期晏子改变政策,不惩罚邪民,小偷,讨好豪强,左右请他办事的都予以通融,结果皇帝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好话。民间的三邪,和朝廷里的二谗勾搭在一起,传递着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官员的命运,而在正式规则收益,潜规则中受损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力量太弱,声音太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死循环,到底只剩下同流合污之流了。
作者在书中还是给出了解决方案,就是要培养公民人格,你是主人,我也是主人,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呢,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自己承担责任,谁也无权欺负谁,至少谁也不能强迫谁,这是等价交换的前提,是公民人格的要义。
要破除所谓的潜规则,就是要减少权利寻租的空间,让权利在阳光下,现代化的法制与完善的监督,还有公民自我权利和意识的觉醒,让市场的力量在社会中起主动的作用,政府也正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慢慢发生,未来的天空会更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