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说过“文同”这个人,但你一定熟知一个成语:“胸有成竹”。
这位“胸有成竹”的画家,就是北宋的花鸟画名家文同,文与可。
文同还有一个交情甚笃,对他崇拜有加的表弟、亲家兼友人,叫做苏东坡。
苏东坡在他的《净因院画记》中,对文同的画作称赞道:“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
意思是文同所画的竹子千变万化,从不因循规律,却又恰到好处。
从这幅文同仅存的传世之作《墨竹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这一点。
墨竹图这幅画的特别之处有哪些呢?
首先,这幅画没有选取竹子的全貌,或者是整片竹林,而是只描画了一棵竹子的上半部分。
从这个截取的部分竹子上,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棵翠竹乃至这片竹林,是何等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其次,常规的竹子都是向上生长的,文同偏偏画了一个向下弯曲的姿态。
虽然是弯曲向下,我们看它的主干部分,如拉满的弓箭,内在充满了力量。
竹竿由画面左上方,先是向下弯曲,在画面中部有了变化,开始努力向上生长,从而在画面上形成了一条优雅劲道的曲线。
而且,整个画面除了这棵竹子以外,背景不着一物,一片空白。
这种“留白”给了观画者以想象的空间:是竹林,是山野,还是无尽的天空?
“留白”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它以无胜有,容纳一切可能,创造了中国画独有的空灵意境,也是国人精神境界的展现。
另外,文同在竹子的画法上也有别于前人。
画家在竹竿的每一节都以略淡的墨一笔画出,只在竹节处略加晕染。
其余的小枝、竹叶也都一笔画就,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用墨色浓淡的不同区分出叶子的向背。
这种一笔而成的画法容易使画面显得很平,变化不大,缺乏空间感。
可是我们看画作,恰恰是这种简洁洗练的绘画手法,突出了竹子脱出凡俗的气质。
而且,小枝与竹叶浓淡错落,层次分明,每一笔都内含生意,且颇有厚度;竹竿、小枝、竹叶竭力伸展,柔婉且有力。
画面上,竹叶既繁茂浓密,又仿佛有空气流动其间,显得生动富有灵气。
据说这种绘画笔法借鉴了书法的用笔方法。
文同爱竹,他不仅在居所周围种竹子,每天行走竹林间,观察竹子,画竹子,写诗赞颂竹子,还用竹来给自己的住所命名。
可以说,竹子简直成了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079年,文同在赴任途中病逝。
由他开创的“湖州画派”,也称“湖州竹派”,其中的画竹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后的李衎、赵孟頫、吴镇、徐文长、石涛、吴昌硕等绘画名家,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文同的绘画理念。
随着绘画的发展,“梅兰竹菊”已经成为了文人画中,寓意文人高洁品格的象征,这种象征意味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墨竹图》高113.6cm,宽105.4cm。为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