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20439/10b87494f359c728.jpg)
我很早就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甚至也知道她有个叫安德烈的混血儿子。她写的文章零零散散的读过几篇,很有知性和反思的味道,不过从来没有系统的、专门的、一字一句的读过她的书。这么说来,今天读完的《亲爱的安德烈》就是人生的第一本龙应台先生的书。
本书是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家书对答,家书的存在是立于两个基本点:一是母亲对儿子从boy到man转变的惶恐,曾经可爱的安安在变得陌生而冷峻。二是儿子希望母亲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和尊重应有的权利。两个基本点的存在是因为两人冲突的存在,是因为母子间有了不确定性,也是因为家长掌控权的失落。龙应台的说法是,“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那么,她最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呢?龙应台思考后的决定是“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因此,他们母子打了个赌,用家书的形式去开一个专栏,最后双方都坚持了下来,也就有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
书中充满了母子间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争辩,也充满着双方沟通后的认同、包容和尊重,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捕捉这书中的文字章节,感受着母子间最温馨的感情互动。在书中,他们谈了很多东西,如生活理念、家国认知、青春反叛、风土人情、哲学艺术等,当中既有冲突的价值、有知心的灵犀,也有反复的探讨。
中国人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很有些人奉之为教育圭臬,但是如何把握棍棒的轻重和击打频率却是很有学问的技术操作。我不能否认这种理论教育下没有出过好效果,但是我更多的看到这种教育下出的两种极端,也许极端更容易被人发觉吧。对父母噤若寒蝉、言听计从的子女并不鲜见,而对父母的管教不服、暴力对峙的少年也时有所见。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丧失个性的,还是学会暴力处事的,恐怕这些结果都不应该是父母所期望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0439/1780d31964dc8a7d.jpg)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面对长大成人的儿子,龙应台心里是不安的,甚至是感到害怕的。“选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词,不论是事业、婚姻,还是面对子女问题。因为选择的后果有一种必然性,之所以称之为必然,缘于你很难摆脱选择道路后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就拿人们最常见的就业来说吧,你最初选择的职业往往就成为你的终身职业,即使你跳槽了,还是在从事之前职业的相关领域。而能在各种职业之间自由转换的人不是不存在,但是他们是不一样的人,人数比例也很少,我们通俗的叫他们“牛人”“大咖”。对于安德烈的教育,龙应台无疑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0439/0836e2dc6b8a91d7.jpg)
“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连接的‘份’。”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在与母亲的家书交流中,渐渐双方有了互联互通的“份”,地理的隔绝不是问题、价值的背景不是问题、年龄的差距不是问题,毕竟母子间的“理解”是可以“万岁”的。当龙应台看到安德烈谈到年轻人参与“性、药、摇滚乐”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她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位母亲的疑问和焦虑。然后,我们又看到一种平等交流的力量,没有管制家长式的暴虐干扰,而是双方再次对话达成概念定义上的共识,“性、药、摇滚乐”仅仅只是年轻人对反叛精神和最凡俗快乐的隐喻。龙应台的家书形式,让安德烈受益颇多,他最终幸福的意识到,“多国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家书是古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工具,伟大诗人杜甫就感慨“家书值万金”。很多名人就是把家书当中教育子弟成长的工具,曾国藩的家书、博雷的家书无不透露出那股感触人心的细腻情感和严谨的品性引导。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和信息交流介质的出现,让传统的家书逐渐边缘化,亲子们变相地用“短平快”的形式交流,用微信、微博、QQ都能达到目的。但是,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说的是,亲子间的交流很重要也很必要。交流难免会有娱乐化的消遣逗乐,也要有正经、严肃探讨的空间,或者后者对于双方的一起成长来说更为重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出现,很多人写下读后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不会偏离亲子话题。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一篇叫《论孩子》的诗,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关于亲子关系处理的启迪,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我们的人生都要应对一个“从boy到man的安德烈”,只不过这个“安德烈”有时是我们的孩子,有时是我们父母的孩子——就是“我”本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0439/781a0e2414c21e35.jpg)
《论孩子》(黎巴嫩.纪伯伦)
节选部分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