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以前在人教版出现过,现在又在部编版出现了。应该说,它很重要。而我认真读过后,总觉得在老舍先生的诸多精彩散文里面,这一篇只能算作普通的一文,并没有什么特色。
但是,课堂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场。我读不到的地方,自有学生读到。
在上本课的过程中,教着教着,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句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个句子是第十二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学生发现:老舍在这个句子中,把春节中的三个重要日子进行比较,得出元宵节最美丽的结论。
我顺势提问学生: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这三个作者详加描绘写的日子?
于是,这句话就成了找到问题答案的关键句。他们马上便会得出结论:热闹的除夕,体面的初一,火炽而美丽的元宵节。
我相机一一板书在黑板上,为这个重大发现欣喜不已。
这句话是可以提取出来的作为重点讲的。以前上本课的时候,教案里没有提取,我便没有发现。这次上课,不断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子的不同寻常之处,才让我经了他们的一双双眼睛,发现本文的关键之处。
这样想来,在一堂课中,老师有时候也是学生,学生有时候也是老师,我们的角色在不停的变换中,这堂课才会编织得更有层次更充实。
这让我进一步想到:以学生为主体,指的并不仅仅是在一节课中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有时候,教师也要真正倾听学生的发现。如此,课堂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有智慧的火花,有对话的产生。
由此看来,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老师全神贯注于文本,与文本深入展开对话。这样才有可能自己发现提纲挈领的那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句。等到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有所发现的时候,我们便能够在那一刻拥有成竹在胸的心领神会感。
我在备课中,特别喜欢老舍那一句“这些都令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了”。他写孩子们的激动心情,可以写得这么具体。这可以作为写法上的指导点。
我将另一个句子“这些都令孩子们的心情更加激动”与之进行对比,引导他们体会老舍该句的妙处。当吴诚俊答出原句“更加具体”这个我想要呈现的答案之时,我感到惊艳绝伦!太爱那种启发引导他们得出结论的过程了。
而老舍这个句子是我自己发现的教学点,不是在海量的网上教案里搜索到的。所以,能够引导成功,令我成就感更大。
这进一步启发我: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步骤,如果都是自己思索得来的,会更加深刻。
这节课不仅有学生发现的亮点、我设计的重点,还有我们一起走向的关键点。
课前备课时,关于教案板书设计上的“过年前的忙碌、过年时的热闹、年后的平静”,我思来想去,没有想出如何教的方法,便干脆将它束之高阁。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一步一步地得出了板书来。这让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钟婧希在读中发现了《北京的春节》和《除夕》的不同点在于:老舍写的日子比较喜庆热闹,而斯妤笔下的日子比较忙碌。依据是老舍文中的“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斯妤文中的“今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
于是,我灵光一闪,顺水推舟,进一步引导他们:北京春节中哪些日子比较忙碌?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深入思考,得出了结论:年前的忙碌、过年时的热闹喜庆、过年后的平静。我相机板书。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引领课堂的走向。他们带着我们,向文本深处探秘。时而山重水复,行行复行行;时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见证者,充分享受课堂,感受这课堂的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