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驻足的时光
《7 UP》——哪有什么命中注定,只是倔强地不曾低头

《7 UP》——哪有什么命中注定,只是倔强地不曾低头

作者: 3c9053b8df77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20:47 被阅读3次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自1964年开始,英国BBC开展了一个耗时近50年的系列追踪拍摄的纪录片,英文名称叫作《7 up》,中文翻译作《人生七年》。

    1964年,刚刚入职BBC不久的迈克尔·艾普特,萌生了拍摄一部关于人生成长的纪录片。于是在英国不同阶层选取了一批同样都是7岁的孩子,最后确定了其中14名作为拍摄对象。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有的来自教师家庭,有的来自上层社会。然后每隔七年,迈克尔·艾普特都会重新再采访这些曾经七岁的孩子,经过了七年之后分别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于是,就有了1971年的14岁,1978年的21岁,1985年的28岁,1992年的35岁,1999年42岁,2006年的49岁,2013年的56岁。

    那些七岁的孩子们,一个个天真的可爱,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一朵繁簇待放的绚烂花朵。尽管,他们也有属于七岁的烦恼,但是那是转头就可以消弭忘却的短暂烦恼,世界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带着他们走向更加未知的新奇。

    等到14岁时,那些曾经七年前许下的梦想,很多都已经开始改变了。有些孩子把七岁的天真当作了一种幼稚,但仍然有些孩子在七岁时就种下了那颗种子,然后在14岁时种子就已经开始悄悄发芽了。只是,这个时候,14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尝试性的思考人生以及家庭的意义了。有些孩子在这个时候遭遇并接受了父母的离异,有些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用叛逆和不妥协试图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21岁时,那些坚持着七岁梦想的孩子,走进了更高的学府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探险。有些则早早的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为人夫为人妻的社会角色适应。当然,也有些人在这个阶段,选择了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寻找世界。于是,21岁的年纪,似乎是第一次带给这些当年还是孩子而今已成年的青年人选择。如果我们按照时间进度来看这部纪录片,在21岁的时候,我们依旧难以推测七年后这些孩子会是怎样的状态和生活轨迹。

    当时间来到了1985年,这些已经28岁的年轻人,都已经走出了父母曾经为自己围建的那个安乐小窝,开始了一场徒手般的建造,只不过这次是自己为自己建造,建造那座本属于七岁时就曾经畅想过的梦。生活第一次用最真实和冷峻的方式,给予这群年轻人一次次评判。有些人在这时遇见了将陪伴自己一生的另一半,有些人则在这时遇见了更加未知和迷茫的自己,有些人开始在曾经规划过的路上尽一切努力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着,有些人则彻底迷失在了生活繁杂的光影中。

    35岁,用中国人传统的观点,三十而立,这是一个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年纪。这些已经接近中年的35岁的人,也开始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活。他们中,有些人早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有些人也开始面临了父母的逐渐老去甚至是离世,有些人自己的婚姻也出现了裂痕、开始了又一次离开和继续,有些人则陷入了一场仿佛是无止境的漩涡、沉溺其间无法抽离。总之,在这个本该开始发光发热的年纪,还是有些人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或者是被动的隐匿,当然依然有些人始终都在既有的轨道上不断前行,尽管有时候也会显露疲态。

    等到42岁时,人生已经走过了大半,这些当年在七岁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自己已然成为了一个个满腹牢骚的中年。那些所谓的四十不惑,却恰恰以各种中年危机的形式一一袭来。只不过,有些事情,似乎也在此刻开始发酵、改变、延续。有些人开始在这个阶段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境况,有些人在这个时候遭遇了家庭危机,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更换了人生跑道。总之,所谓不惑的年纪恰恰充斥了各种惶惑,考验着已经不再沸腾的心,舔舐着落满一身的伤口。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五十年前刚刚出生的这些孩子们,如今大多也都有了自己的第三代家人。看着儿女们手里牵着的孩子,他们是否还会想起自己儿时曾经经历的那个美好而短暂的童年,是否还会想起曾经自己在七岁时许下的那些美好心愿,以及许多未曾被来得及实现和更改的人生轨迹。反倒是这个年纪的他们,已经释然了很多。儿女们大多都已成年,自己的父母也都已经离开,自己成了家里最年长的那一部分。看似毫无牵挂,或许内心也会有诸般的挂碍和遗憾吧。

    56岁,一个已经接近退休的年纪,这些被光影记录了50年中八次成长与蜕变的人们,最终走到了时光的暗影处。变形的身材,稀疏的头发,所有时光能够留下的痕迹,在他们身上都清晰可见。

    如果从世俗意义上判断,当年的14个孩子,肯定有成败之分。可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以多寡作为依据的判断题,每一个56年都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只不过,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些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找到些许痕迹,可供我们回味、反思、借鉴。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三岁看老,似乎有一种宿命般的意味在其间。但其实,这句俗语背后有一定的语意产生背景以及其合理性。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已经不断地论证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说成长环境还是会对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一味的陷入宿命论也不是可取之法。通过这部《人生七年》,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那些在7岁、14岁、21岁时似乎可以预见的成长模式,并没有在以后的岁月中如此展开。相反,很多的成长反倒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有些成长变迁是在40岁以后才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蜕变。

    尽管不能用固有和矜持的眼光看着这些人的一生,但是自律依然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大因素。比如从小就有着明确目标和自律精神的约翰,似乎一直都在按照自己预设的人生轨迹不断推移。我们可以假想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试图放弃,但是最终应该都被一次次的自律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八季纪录片,同样的主人公,不同的年龄阶段,但BBC始终以一个冷静而客观的描述记录着,尽量避免掺杂进任何过于主观的体验。在56年的人生轨迹重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简短的影像背后所经历的的7年风雨人生。那些光影记录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终将变作一个个我们自己生命的体验,在内心中不断闪回,并化作身边每一日的时光斐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 UP》——哪有什么命中注定,只是倔强地不曾低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m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