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社会之后,因为工作关系,有不少场合需要和同事聚餐。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不管吃的是什么,总少不了要有人喝酒助兴,活跃气氛。而我却偏偏怎么都学不会这一套酒桌文化,每次都选择安静地坐在最角落,默默地看着别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
我妈不只一次地骂我“性格太过孤僻,这样下去没有人会愿意与你交朋友”。在她看来,社交广泛就是能力的象征,朋友越多就越就能为将来的成功铺路。而我始终不能认同她这套等价交换的价值观。有些人确实天生性格外向,能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能量,但我却十分不善与人打交道,每次勉强自己去社交都感觉在掏空身体,消耗能量。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社交场合是我作为董事长秘书,在黄浦江边的高级餐厅接待日本的供应商。我知道在重要场合要表现得积极一点,大方一点,但始终做不到敞开心扉谈天说笑。明明我应该见缝插针地寻找话题,力图能让宾主尽兴,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默默坐在一旁笑得很合群,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极了。没人知道我内心的天人交战,即使眼前摆着山珍海味,我根本就无心下筷,每一分每一秒对我来说都是煎熬,特别希望自己能变成透明的颜色。
我看着领导们一个个千杯不倒,谈笑风生,心想:如果这是往上爬的必经之路的话,那么这可能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高度。是不是其实在场的每个人都是在逢场作戏,硬着头皮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奉承话,还沾沾自喜,美其名曰“成熟”。
我明明是个学语言的人,也曾立志要当一个优秀的翻译,却偏偏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轻微地社交恐惧。枯燥重复的语法单词没让我退缩,没想到竟然是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的想法。也许像我这种死宅,根本就不应该挤进所谓“成功商务人士的高端交际场合”。无意义的社交只会让我身心俱疲。
后来我也认真反思过,为什么越是在这种社交场合我就越是备受煎熬?明明我并不是个怕生的人啊。后来我才渐渐明白,正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与他们不处在同一个阶级,我才不愿花费心思去讨好他人。就算勉强打了一声招呼,人家也未必记得住。散场之后依旧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两不相干。就好像,朋友圈里经常有人炫耀“我碰巧和马云在一起吃了个饭”,但其实马云并不知道你姓甚名谁。只有当你修炼到一定的高度时,才配得上被人家记住。
奇葩说里姜思达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你时时刻刻在和别人保持联系,那么哪里还有时间和你自己保持联系?”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与外界的社交上,那么哪里还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对话。人终其一生拼尽全力能维持住的人际关系不超过150人,如果太过在意别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自我。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如果时光能倒转,看坐在角落里的我笑得多合群,我一定会走上去抱抱我自己,对她说:“如果有一天,你能够到达理想的高度,请一定不再勉强自己强颜欢笑。因为你笑得样子让我很心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