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句久经历史考验的俗语。
大多时候,无论您吃多饱,看着美食心里隐隐约约还有几分饿感。就像祖先留给我们的基因密码一样,这种感觉很难改变。
数万年前,人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世界的王者是狮子老虎豹子。当这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吃完一头野猪后,鬣狗、狼在大战中抢食,人类别说和狮子抢食了,面对狼都束手无策。眼巴巴看着一头野猪被吃得精光,人类拿起石块打碎骨头,可怜地吮吸那一点点可怜的骨髓,如果谁发现拇指大小的一块肉,那他就是当天的最幸运的两条腿动物。
吃不饱的人类就像森林中的流浪者,见啥吃啥。树上的果子,地下的块茎,水中的鱼,甚至腐烂的肉都是美食。好在人类有个聪敏的大脑,好在人类的大脑在不断进步。当人类开始猎杀狮子的那一刻,人类才开始登上了食物链顶端。
童年,妈妈老骂我们“眼馋肚饱”,因为我们吃的肚子滚滚圆,还贪婪地看着眼前的美食。那一刻真希望自己的胃是一辆公交车,挤挤总会有空间。饭桌上,吃饱了,看着食物,我们借口“不吃就糟蹋了”,然后再夹一块鱼头啃啃。其实,我们吃不了竟可以兜着走,不用麻烦再下嘴,可就是忍不住。吃饱了撑的,怎么办?呼朋唤友去走路啊。边走边说消化鼓鼓囊囊的胃。
朋友拓Sir吃饭动机不纯。这可不是我说的,大家都诟病他的吃饭:一大早四个鸡蛋,下午两碗面外加一盘菜再加一碗稀饭,如果是羊肉那他准要吃两大碗。
要问这位拓Sir警官为何吃饭“动机不纯”,这要从他的锻炼说起。每天走五万步,锻炼得真让人羡慕不已。问他要什么这么拿命锻炼,答曰:为了吃。与他来说,锻炼身体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就是为了多吃。过量的进食搭配过载的锻炼,迟早会出问题。
有次吃饭,大家谈起拓Sir的吃饭,所有火力全开。他嘿嘿一笑,好像并不在意。我一看,这不行,长此以往地海吃,非吃出毛病不可。作为好朋友总得想个办法吧。
“拓Sir,问你一个问题?你为谁而活?”
“当然是为自己喽?”
“真的吗?想想在单位,我们忙东忙西,为单位而活。再想想老父老母,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还怎么给老人养老送终。还有,我们的下一代眼巴巴看着你将他们培育成人,如果你吃坏了,天天病罐罐一个,还怎么抚育他们成人成才?”
“……我以后管住点嘴。”沉默良久后,拓Sir“幡然醒悟”。
我们基因里就带着饥饿编码,所以食物的诱惑总是那么诱人。明明只有两个人吃饭,还是不由自主做了满满当当一桌子,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只好打扫剩饭。家里来客时更得这样,要不,没法向自己交代,没法向客人交代。食物已经成为展示家风的最佳广告,客人当面一句“好饭”就是奖状,要是客人逢人就夸“某某家待客真是厚道”,你就觉得仿佛获得了勋章一样。
近代,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大都吃不饱,所以吃就成为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这不,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您呢?”这句话是京片儿,也是东北话,更是陕北话。一句轻轻浅浅的问候语寄托着中国人最美好的夙愿——吃饱。
爱人一遍遍敲击儿子的门,问他吃这不、吃那不。儿子隔着门喊烦死了。爱人到广州后,我接替她的角色继续去敲门,继续被拒绝。就像曾国藩屡败屡战一样,我们始终不放弃,渴望着儿子能赏个脸。
伴随着见面招呼变成“你好”“忙不忙”,新一代中国人诞生,接着更新一代诞生。物质的丰富,让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了。
物质的极端丰富让我们常常感叹“不知道吃什么好”。这幸福的叹息似乎预示着饭桌的地位日渐降低。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昨天吃火锅,儿子嫌我不会准备,自己上手,满满当当一大桌子,俩人吃的很嗨。边吃边谈,从国家到世界,从现实到理想,还有平时想不到的话题都谈到了。这种交谈,自然得就像夏天吃着冰激凌,怎一个爽字才了得。
平时,十几岁的儿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然与他一同关进去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只手机。你要和他交流就像找领导签字,先得敲敲门。
“啥事?”
“咱们交流交流?”
“烦!”
没想到,今天一顿火锅解决了聊天的问题,看来关于吃饭背后的密码还有很多待破解之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