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167篇,字数1750,共累计2713977字。
去年暑假,一家人到山西旅游,去了山西灵石县的 王家大院。此处院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王家大院不是一个单个的院子,它是依山而建的封闭城堡式的建筑群。有“民间故宫”之美誉,“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号。目前已开放的有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先进的是高家崖建筑群,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
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过了桥便是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先去了司马院。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然后后来到绿门院。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
游览了里面的孝义祠。
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这座院子的第一位主人叫王实。在元朝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这山西太原附近有一户农民,户主姓王名实,也没什么特殊的才能,除了农民的本行种地的本事不错,还有一个手艺就是做豆腐。
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汉人这是劣等人,老百姓日子过得是很苦的。到了这皇庆年间,王实一家人日子估计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王实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向南迁徙的旅途。
王实一家往南走,就走到了一个叫做静升的地方。或许是这地名里带个静字吧,王实就在这里安静了下来。他买了一片地,不太大,又开了一个同样不太大的豆腐作坊。
他们从豆腐作坊起家,开始逐渐的投资各种生意。尤其是静升那地儿里吕梁山不太远,稍有家财之后,王家的后人就开始通过吕梁山脉,把中原的特产贩到少数民族的地方去。通过边贸,王家赚到的大钱,真正的发达了起来。
家族富裕了,就悉心地培养自己家族的后代,好好读书。300年后,到了明朝的天启年间,王家已经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静升王氏源流碑记》)。到了清朝的乾嘉时期,王家更是先兴旺,不但做买卖的通过边贸成为一方巨贾,而当官的更是高爵显贵有一百多人。
古代社会里,做买卖也好当官也好,有钱就开始修豪宅,王家大院就慢慢成了现在看到的这样大的规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