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惊讶于我们家今年的端午节居然不是在吃粽子中度过,而是,一包一包的奥利奥。我不打算把这归纳为传统的遗失,毕竟我还是吃了一个粽子的,虽然我对那个不容易消化的东西着实不怎么感兴趣。
一直以来都以为端午节是作为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存在的,却忘了东吴还有一个伍子胥的存在。而后又知道了孝女曹娥、介子推等等,诸如此类的存在,事实上,却与端午节的起源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那么端午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这是百度百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解释。端午节原是为祛病防疫而存在,只是屈原殉国明志的时间挑的有些凑巧,导致春秋后的端午中,纪念屈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赛龙舟,是为了驱散水中的鱼,防止它们咬食屈原的尸体。但也有人说是屈原投江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去营救,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人没救成,反而成就了“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也是纪念屈原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可说到底都是为了保存这位伟人的遗骸。至于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拴五色丝线、点雄黄酒之类的传统习俗,无非照应最初祛病防疫的主题罢了。
事实上,我们对这个节日最初的感知也无非是那几个红豆与糯米杂糅,或是糯米包着咸肉的粽子。然而它最吸引我的仍然是它的三天假期。曾经的我这样问过自己,屈原死了这么多年,今人为什么一直纪念着他,甚至险些更改端午节的初衷?一个人若是能被一个民族以这样的形式记住,那么他必然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历史。一个人要被身边的人记住,很容易,被一个小群体记住,有点难度,若是要被历史记住,他要么至善至美,要么穷凶极恶。自然,能被后世人以此礼敬重,他必是前者。古往今来,能做文章的人不在少数,能为贤臣的人也不算罕见。然而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屈原自是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在逃离官场之后,又留下了千古名篇。即使是明白这样的道理的他,依然想要为国尽忠。他或许是晕了一辈子的,只是投江前的那一刻是清醒的。为国尽忠吗?也许吧,他自己说不定都解释不清。《马桥词典》只解释了他的醒。他晕着的时候,是个文人,是个忠臣,他醒了以后,是一种底气,一个民族的底气。
他赢得了尊重吗?或许是吧,至少今日的我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依然记得无数年前投江自尽的那个伟人。
网友评论